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活动元”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活动元”教学设计

刘芳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644000

摘要:根据化学学科特征,把具体的学习任务科学设计为学生活动并精心组织,将学生卷入学习活动。将“问题链”贯穿“活动元”,助推活动的深度;把“化学史”融入“活动元”,增添活动的趣味;多种教学方式注入“活动元”,让课堂变得灵动,优化“活动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关键词:活动元;核心素养;问题链;化学史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和化学观念为基础,从化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成功生活和良好社会运作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化学特征的素养1,是面对新颖、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能主动调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选取合适的思维视角,采用适当的学科思维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只“重智”,更要注重“育人”,只有当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相互融合,自然生长为“素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那么教师该怎样教学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呢?

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要有素养导向教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要基于问题驱动,项目解决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生成。根据化学学科特征,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背景,科学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将学生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学生卷入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学会对话与交流,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共赢,在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活动元”教学方法,不失为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一种良策。

一、什么是“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2,是为了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一个个独立的活动元与其他教学环节整合,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流”。

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活动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习得以真正的发生呢?

二、“活动元”设计的方法

(一)“问题链”贯穿“活动元”,助推活动的深度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系列的教学问题组3

“问题链”贯穿“活动元”,即教师将教材上的重难点即疑点设置成“问题链”,将知识以化学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促活动,以问题促对话。问题一环扣一环,活动一步接一步,逐步深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促进学生主动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感受成功的乐趣并获得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化学史”融入“活动元”,增添活动的趣味

将化学史中的科学故事贯穿在活动元设计中,课堂教学不仅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科学逐步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去感受科学本身的深厚魅力;可以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辨析某一知识在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当时科学发展带来的意义及存在谬误的地方;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还给予了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多种教学方式注入“活动元”,让课堂变得灵动

学生不喜欢千篇一律的课堂,因此教师的教学绝对不能固化和模式化,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方式都可以与活动元设计相融合,千篇一律的课堂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课堂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应该多元化,教师要引导、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展开思维的碰撞,意蕴的交流,情感的升华。

三、“活动元”设计的案例

运用上述的方法,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一个案例是一节课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活动元:循着科学家的脚步,了解原子的认识过程

提供学习资料: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分别介绍了道尔顿模型、汤姆生模型及卢瑟福模型。

问题1:根据每一种学说的主要内容,尝试描画三种模型的图像。

问题2:根据所学知识,辨析每一种学说的进步意义及错误的认识。

问题3:科学永远在发展,请你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深化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看看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卢瑟福模型之后,还有哪些模型?

问题4: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科学家所构建的原子结构模型几经演变,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你从中认识和领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活动元”设计中,学生活动较为丰富,既包含了思考、描画各阶段的原子模型的图像,也包括了辨析并阐述、感悟与生成。

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元一:“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之旅

自主阅读材料:

17世纪-18世纪,施塔尔创立了“燃素说”,他认为,物质燃烧消耗燃素,所以在化学反应后质量变轻。波义尔于1673年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他发现得到的金属灰的质量比金属更大。这个发现开始动摇“燃素说”。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复波义尔的实验,不同之处在于他把天平运用在化学研究中,把定量的方法引进化学研究。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得出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观点: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1806年,道尔顿注意到,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如1克氢气与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如果氢气与氧气不按这个比例,多余的氢气或是氧气就不会参与反应。这个发现让道尔顿发现了原子并宣告了近代原子论的建立。

活动元二: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现象之后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紧接着,老师提出系列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问题1:在实验探究方案一中,为什么要在锥形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

问题2:没有这个小气球,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3: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红磷燃烧发出的火星很容易灼穿气球,我们应该怎样改进?

活动元三: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之旅

提供时间给学生辨析及组内交流,形成小论文。

活动元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认识

展示“通电分解水”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课程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化学教师,应该具有基于化学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心设计及组织学科活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展开自主、合作及探究,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化学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谦,尹团结.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化学探究课——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实录及评析 [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2. 张仁波.“活动元”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若干思考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1朱鹏飞,徐惠.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对化学核心素养构建的启示[J].化学教学,2016,(07)3-7

2 傅兴春.以活动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设计新模式研究 [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 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