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说木叶》教学设计

钱冰洁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2、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联想力

4、体会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弄清“木叶”“树叶”“落叶”“落木”四个概念的特征。

(2)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3)学习本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联想力。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语言的暗示性。 (2)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3、解决方法:

(1)布置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内容。

(2)抓住本文的15个问题,顺“问”摸“答”,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3)查找资料,补释20条引文参考,辅助自学。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出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明确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明确思路。全文共七节。由第七节导入对内容的把握。

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因为“木”含有“落叶”、“枯黄”两大特征,而“树”无此特征→以“木”入诗便于写秋景并以秋景抒情→(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

自选图形 15 由此看来,“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就艺术形象而言,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按字义分析,“木”与“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为什么写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筛选相关信息。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其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

自选图形 7 1)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 离人游子愁绪

(2)树→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

小结: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3、学生阅读总结: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筛选归纳:

自选图形 8自选图形 14 树 繁茂的枝叶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自选图形 9 征 木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黄色、干燥的质感

自选图形 11 树:饱满

意味

木:疏朗

自选图形 12 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场合

木:秋风叶落

4、讨论明确:“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整合文中观点论据说明。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5、总结“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学生研读并加以归纳。

6、提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怎么说明“木叶”的意味的?阅读课文有关说明总结。

分析说明:“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比较,体味“木叶”的形象色彩并总结说明方法。

7、杜甫突破了自屈原开始的“木叶”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三)总结全文,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四)巩固延伸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梅”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2、高考例题:(07’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直线 2 答:

直线 4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月”、“梅”、“柳”、“菊”、“水”等意象的诗句,并作归纳总结。

板书: 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钟爱“木叶”

自选图形 5 落叶因素

“木”的艺术特征

微黄干燥


“木”与“树”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备教手记: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3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从内容上讲,是课标卷社科类文本阅读很好的素材,可以藉此做小阅读训练;从写法上来看,它们有旁征博引的特点。这篇课文中的诗句引文达20处,很繁琐,增添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对刚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同时,学生学的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我首先查找资料补释20条引文作为预习提纲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学预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从最后一段的文章结论入手,以问题推动课堂进程,锻炼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达到提高欣赏诗歌联想力的目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