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闫培宾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 曲阜 273100

自从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就成为了年度热词之一,围绕构建双循环,社会各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五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高度重视双循环呢?这就得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发展阶段转换的必经之路。那从我们先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图中是两张对比图,看出疫情对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全球矛盾加速暴露,贫富分化程度和民粹主义指数升至二战以来高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而且自从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华科技创新的战略遏制也全面开启。美国以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为借口,利用其国内法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起调查,滥用其国家安全理由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制裁和投资审查,中美关系受到严峻考验。除此之外,从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这些大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演化成一个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从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这些大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演化成一个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

而在我们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出现自1992年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的情况。虽然二、三季度经济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稳步回升、转负为正,但也暴露出我国在产业结构、产业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弱点。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使得它将成为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必须加以考量的因素之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所以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

需求端就是要在降低外向依赖,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从三大需求构成来看,过去十年进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仍有许多外向型产业(比如说电子、家电、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等细分领域)对外需有较高的依存度。由于全球疫情前景不明,这部分企业将最直接受到外需萎缩的冲击。因此过去一个阶段从国办到地方多次出台了有关出口转内销的相关政策。反观国内,虽然人口红利在减弱,但消费能力仍有潜在空间,就像咱们前面所说的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中产群体,以及当前人口趋势下的教育和医疗需求;还有过去三十年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居民部门财富的累积和城镇化和城市化推进带来的相关需求。都可以支撑我们的内需市场。

供给端在于科技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公关。入市以来,我国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也充分享受了全球化浪潮的红利。这不仅在于进出口贸易份额提升对经济生产总值的增厚,还在于通过跨境并购、接受外商投资等渠道获得的先进技术。但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关税壁垒逐步高垒,背后更为关键的科技战愈演愈烈。从美国对华为、中兴等的制裁可见,其真正警惕的不在于表面的顺逆差规模,而是中国不断崛起的科技竞争力。尽管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力量持续打压,但并不是说我们的科技力量已经很强大了,目前我国在多项核心技术上仍然无法实现自给,或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上面是列举的一部分,比如硬件领域的芯片、汽车发动机、机床,软件领域的操作系统等。

讲到这,大家可能就对双循环和我们国家为何要实行双循环战略有了基本的了解。首先要积极扩大内部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大循环。其次,我们要优化和稳定我们的产业链,确保我们的全产业链优势不被削减,并牢牢把握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中国开始趋向闭关自守。。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某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外贸,形成国内大市场更不等于放弃国际竞争。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大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