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科学技术引领,推动科研机制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聚集科学技术引领,推动科研机制创新


肖远宁,张蕊,李琳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太原, 030006 )



摘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新驱动已是形势所迫,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是国家要求,这需要研究院所建立完整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目标管理,实施人才战略,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绩效一体化管理,从而加快实现自主创新,主动赢得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研机制;目标管理;人才战略;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1. 引言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在国际复杂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在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国际领跑、世界领先的跨越。国家研究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1]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提出的要求。创新科研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整的良性循环机制。目前的创新和基础研究难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长期累积形成技术优势及技术基础。

研究院所需要根据自身定位,筛选适合的科研方向,确立重要的发展领域和技术,建立创新驱动的机制,明确科研人员发挥作用的空间。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能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创造价值。


2. 推进科研机制创新,优化科研目标管理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研管理机制,加快科研管理职能转变,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研究院所要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健全分配支持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科研项目的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实现研究院所创新机制的制度化,开展灵活多样的科研管理模式试验。

在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需要重视基础科研领域,赢得未来技术革命的主动和先机,从创新链的最前端做起。因此,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机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在调整重构科研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力求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优势。

从国际环境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整体化。前沿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因此需要在全院形成一个宏观适度集中、微观适度分散的科研管理机制。

研究院所的科研决策包括下面六个阶段:1)确定目标,2)判断与分析问题,3)提出与分析方案,4)选择决策,5)实施决策,6)评价执行情况。

研究院所要实施科研目标管理,首先建立科研目标体系,在目标体系基础上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目标的实施过程由指定的领导负责,各目标承担单位都要由主要领导负责,包括目标的落实、实施、检查,形成闭环管理。

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3]


3. 实施人才战略,提升激励效能

习近平同志[3]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要实现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队伍。人才战略应是研究院所的第一战略,其核心应围绕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这一核心。高端人才的培养应是研究院所的中心任务,必须要考虑未来研究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研究院所积极推进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探索绩效工资改革,优化科研人才成长路径,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但是也要考虑到部分研究机构存在分配机制平均、激励机构简单僵化等问题,急需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主动,建立竞争力。特别是针对行业顶尖人才,应有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制度,以及特殊的激励政策。激励机制不仅依靠经济性激励这一种途径,还要有荣誉激励、事业激励等。国家正在探索国家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举措,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激励机制,需要构建匹配市场的分配制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才一直是国际与国内、国有与私有之间的竞争,激励机制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价值作为参照,合理优化单位的收入分配秩序,要考虑岗位价值、对标市场价格,应打破传统的平均分配、按级评定等方式,充分认可优秀科研人员的价值和优秀科研成果的价值,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向科研一线倾斜,为一流科研人才配套一流的薪酬待遇水平。

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应充分考虑领域特点、模式特点和人员特点,分析本单位情况,制定系统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也要分析科研人员个人特点,规划发展方向,持续提供成长机会和发展环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不断精进创新能力。

研究院所可根据科研成果产出周期,制度切合实际的制度。真正高价值的成果可能存在科研周期较长、失败风险较大等特点。这一类科研项目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应制定分阶段目标考核标准。对于基础性研究,考核标准应与应用性研究有所不同,考核的周期也应拉长。

吸引和保持高端人才的策略要有配套的、系统的措施,形成一种理念,从管理体系上完善。这也需要从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入手,需要全面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树立真正为科研服务的思想和作风。



4. 推进绩效一体化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4.1建立绩效一体化管理与考核机制

绩效一体化管理与考核机制是一个完整循环,包括制定、实施和考核。制定包括目标和任务的确定、计划和预算等;实施是对一体化过程的监督检查、运行分析和监督落实;考核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和应用。

一体化工作方案制定考虑的因素:

(1)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行业趋势、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及同行对标。

(2)内部能力分析:发展规划、资源与能力分析、效益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一体化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预测当年目标、计划、效益指标和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实现情况,通过对标,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分析本领域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国家政策导向,预测影响计划执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应对策略;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

一体化工作方案实施可采用月度监督制度,分析当前问题及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定期组织检查执行进度,确保整改有效落地。

4.2 强化绩效考核与应用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标、重点任务、监控指标、约束项等,其中包括科研团队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安全和质量等指标。

制定专项奖励计划,激励在攻坚克难、业绩卓越的科研团队。

绩效考核与评价,建立定量的、细化的考核标准,及时发布绩效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提出申诉,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方做出最终认定。

绩效考核结果成绩应与个人绩效收益直接关联。科技创新业绩突出的部门应给予特殊奖励。研究院所可制定考核结果与奖惩关联的制度。



5. 结束语

科技创新需要开放合作的机制,坚持双轮驱动。不仅要开展开放、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有效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也要有效提升基于国内的科技创新水平;不仅要挖掘国有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也要拓展民间科研开发的空间。

我国的研究院所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完善激励机构,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4]

科技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我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自主创新,主动赢得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1.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3.

https://www.ndrc.gov.cn/?code=&state=123

  1.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8.5.2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

  1.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9.11.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