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中的医防结合护理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3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中的医防结合护理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作用研究

田清 田清华 蒲彦竹 彭斌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 要】目的:研究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基层基本公共卫生的医防结合护理有何作用。方法:研究样本设定为社区慢性病患者,病例共选择78例,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医防结合护理,最后进行护理前后遵医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实施护理以后,患者的规律用药、调整饮食、定期检查、坚持锻炼等遵医行为都要比实施护理前高,各项的差异显示的均为P<0.05,即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应用医防结合护理,可以让慢性病的总提防控、治疗效果得到根本性改善,值得全面性的推广。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医防结合护理;公共卫生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medical prevention combined with nursing care in basic public health o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IAN Qing TIAN Qing-hua PU Yan-zhu PENG Bin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City 6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edical prevention combined with nursing i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Methods: The research samples were set as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 total of 78 cases were selected for medical and prevention combined nursing in grassroots public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Finally, the changes of compliance behavior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the patient's regular medication, adjustment of diet, regular examinations, exercise and other medical compliance behaviors are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the difference is P < 0.05, 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with nur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ies can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prevention,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which is worthy of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Key words】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Combined medical and preventive care; Public health


慢性病可以说是无形杀手,它对人体的侵害是渐进式的,从医学的角度定义慢性病,具体是指在人体中长期沉淀积累,无任何传染性的一种疾病形态。倘若防治管理工作未做好,病情发展至终末期阶段,必将会对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也会让患者家庭、社会负担极大的增加[1]。为对国家相关规划进行更好的相应,也为了控制重大慢性病的死亡率,必须将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特别是要将社区医防结合制度进行快速推进。医防结合属于全新的现代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其与医防分离理念是有区别的,对病因、诊断、治疗进行重点强调的同时,对监控预防慢性病更加重视,进而将慢性病结合防治与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病例类型:社区慢性病;病例数:78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1例。最小的年龄35岁,最大年龄74岁,计算后均值为(57.2±7.5)岁。其中18例(23.1%)脑血管,20例(25.6%)糖尿病,25例(32.1%)高血压,10例(12.8%)冠心病,5例(6.4%)COPD。

    1. 方法

所有病例均运用医防结合护理,具体的内容:(1)将医防结合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起来,让护理人员可对最新的医疗信息进行掌握,对于患者的病情必须要做到实时监控,对于护理方案,需要针对性调整。借助信息管理平台,由护理人员负责对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控中心等各单位发布的疾病监测信息、治疗、护理方法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于信息平台中将患者健康档案建立起来,档案中既要有健康管理、又要有健康教育、随访管理的相关内容,确保管理平台中,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等是可以对信息、档案进行共享的,促使医防结合护理管理更加规范;(2)将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站设立起来,让护理服务范围得到扩大,尽可能的让社区慢性病患者于15min内享受到规范化护理服务,社区还需要对慢性病防治知识进行宣教指导,以问卷调查法对患者知晓自身疾病知识是何程度进行评估,以问卷评估结果将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出来,以咨询点的设立、健康讲座的开展、健康手册的发放等作为主要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以让患者对疾病防控知识更好的掌握,确保其药物治疗、医防结合护理依从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加强其自我健康行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3)以慢性病所表现出的病情变化特点作为依据,以此进行社区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的、。护理人员必须给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对患者倾诉的痛苦、烦恼要耐心倾听,多在患者身边陪伴和鼓励,将情感支持提供给患者,如果患者有异常心理出现时,必须要马上通过语言沟通等方式将他们的不安心理消除。对患者饮食、睡眠要进行了解,有利于健康的食谱、作息等要进行推荐,对于针对性的药学指导、健康护理指导、运动指导等也要提供。

    1. 观察指标

实施医防结合护理前、实施医防结合护理后都需要进行1次慢性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评估,主要有调整饮食、规律服药、坚持锻炼、定期检查。

    1. 统计学评析

借助SPSS22.0这一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到的全部有关数据,(%)用来描述的是计数资料,比较则作x2检验,P<0.05代表的是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护理后与护理前进行比较发现,患者的坚持锻炼、定期检查、调整饮食、规律服药等遵医行为均得到了提高,即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详见下表。

表 1 遵医行为的对比[n(%)]

时间

调整饮食

规律服药

坚持锻炼

定期检查

护理前(n=78)

65(83.3)

64(82.1)

63(80.8)

62(79.5)

护理后(n=78)

76(97.4)

77(98.7)

75(96.2)

74(94.9)

x2

8.9248

12.4652

9.0435

8.2588

P

0.0028

0.0004

0.0026

0.0040

3 讨论

慢性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病症,它不仅有着很长的病程,而且病因比较复杂,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慢性病,因为它致残率、致死率高,所以需要鼓励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高度重视,积极的同医生的治疗进行配合,这样才能对慢性病导致的各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且可控制病症产生的影响[2-3]。医防结合管理的运用,护理人员是这一制度的先导、统领,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普及到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将优质护理提供给患者,通过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各种平台对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改善,并且减轻患者的生活治疗、医疗经济负担。于医防结合理念的全程指导下对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可将危害健康的行为减少,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4-5]

在此次研究中,78例患者经过护理后,坚持锻炼、定期检查、调整饮食、规律服药等遵医行为优于护理前,各项均为P<0.05。可见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应用医防结合护理,可以让慢性病的总提防控、治疗效果得到根本性改善,值得全面性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奕.浅谈公共卫生中的医防结合护理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母婴世界,2018,15(1):190.

[2] 顾洁芳.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心理月刊,2018,30(8):62.

[3] 朱婷婷.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08(3):60-61.

[4]姜海强,李健思,张博强,等.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0,17(3):333-336,361.

[5] 胡秀静,吴小亚,王家骥,等.慢性病防治视角下的我国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发展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8):56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