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研究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

罗朝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贵州印江 555200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方式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44例腹泻患儿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是22例,前者患者常规微生物检验后治疗,后者在微生物检验前强化质量管理控制,检验后给予对症治疗,最后分析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分别是3.25±0.17d、5.14±0.58d,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家属的满意几率高,分别是90.9%和72.7%,对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组的优势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验前强化质量控制,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检验准确几率,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感染患者

微生物检验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诊断标准,科学精确的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突出的作用,可最大程度的降低误诊和漏诊几率,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提升临床治疗质量。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推进,对于微生物检测越来越重视,其质量控制发挥出具体的作用,在微生物检验时进行质量管控,能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为了分析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方式以及效果,选择44例腹泻患儿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是22例,前者患者常规微生物检验后治疗,后者在微生物检验前强化质量管理控制,检验后给予对症治疗,最后分析效果,详细数据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44例腹泻患儿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是22例。对照组的男女分别是12例和10例,年龄是3-12岁,均数是6.23±0.26岁。 研究组的男女分别是11例和11例,年龄是3-13岁,均数是6.14±0.14岁。 对比基本资料可知,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从患者的粪便内提取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采用标准试纸进行细菌的检测,将结果和标准的菌株进行对比,药敏试验以肠杆菌药敏条进行,采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检测,筛选菌株,结合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进行对症治疗[1]

研究组进行质量控制,如下:

  1. 更新隔离消毒技术

在具体工作中,严格的按照微生物相关流程进行操作,采取最新的技术进行消毒,提升工作效率。检验结果出来后,要及时的公布细菌耐药性情况,及时的进行记录,分析耐药性的变化,依据结果适当的调整治疗方案。

  1. 强化人员管理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注意的是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定期的进行培训和考核,各项工作要积极的落实。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掌握传染源的对应信息,收集感染源资料,维持院内环境,可进行消毒清洁处理,避免环境质量不佳。

  1. 强化和患者的互动

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和患者的互动和帮助,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感染控制情况。重视肠道、呼吸道细菌感染情况,可定期的进行微生物检验,给予对应的防治管理,避免细菌的传播。此外强化知识普及工作,告知患者疾病和微生物的对应知识,让其积极配合[2]

1.3指标分析

(1)分析和对比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时间;

(2)分析两组家属的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6142ed0c7d278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和对比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时间

其中研究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分别是3.25±0.17d、5.14±0.58d,均少于对照组,结果分析可知,研究组的效果突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对比[(6142ed0c7d278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d]

组别

例数

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时间

对照组

22

5.26±0.14

7.56±0.47

研究组

22

3.25±0.17

5.14±0.58

P值

-

0.00

0.00

t值

-

7.69

6.58

2.2分析两组家属的满意度情况

分析和对比两组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的满意几率高,分别是90.9%和72.7%,对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组的优势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分析(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几率

对照组

22

14

2

6

72.7%

研究组

22

18

2

2

90.9%

P

-

-

-

-

0.00

χ2

-

-

-

-

6.58

3讨论

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微生物检验起到突出的作用,通过微观分子角度对疾病的进展进行研究,更直观和可靠的诊断结果可作为最后治疗的依据[3]。粪便中常见的病原菌是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属、沙门氏均等,本次实验中从粪便中检出的是是大肠埃希菌。此外综合性实验中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手段,树立无菌操作理念。

强化质量控制策略的应用很重要,在实施中加强人员的管理,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增加操作的控制意识。同时要强化人员的管理,定期的开展考核,增强标准操作意识,避免检验差错影响到诊治结果。在实施中和患者保持联系,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观察耐药性的发生,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4]

其中研究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结果分析可知,研究组的效果突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和对比两组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的满意几率高,分别是90.9%和72.7%。说明在微生物检验中,制定质量控制策略,能最大过度的改善检验质量。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合理的质量管控,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可广泛实施[5]

参考文献

[1]赵云飞.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02):70-71.

[2]郝乐友.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6):45-46.

[3]李泽峰.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4):80-81.

[4]葛平,熊海娜,余小腾.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1):96-98.

[5]张新安.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1):197-198.

作者简介;罗朝宇(1990.04-),女,侗族,贵州锦屏人,本科学历,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