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张兴文 刘利胜

鲁西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聊城 252200

摘要: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实现特种设备依法监管的基础,是完善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特种设备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世界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其从设计、制造到使用、报废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管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通过技术性执法,有效地抑制了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

1特种设备的特点分析

特种设备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极端环境中,若是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便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者还会发生爆炸、失效等重大危险事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特种设备是我国智能建筑以及部分企业生产和运作中的必要基础设备,基于以上分析,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工作质量,避免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首要关注的问题。

2标准体系现状

功能安全是2000年以后,在德国、美国率先发展起来的一门安全工程学科,是专门针对安全相关设施提高其有效性、防止失效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理念是以系统安全功能的可靠执行来保证安全。功能安全技术在流程工业、核工业、道路车辆等其他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为特种设备领域提供了成功经验。

功能安全基础国际标准IEC61508出台,标志着功能安全作为独立的安全学科,已经开始自成体系。随后针对不同领域安全防护系统及其子系统或产品的功能安全标准相继出台:流程工业领域的IEC61511、核工业领域的IEC61513、机械领域的IEC62061、通信系统的IEC61784、道路车辆的ISO26262等,国际上涉及公共安全的多个行业都建立了功能安全系列标准来保障其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

我国对功能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晚于欧美,目前尚属于发展上升阶段,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关注研究热度越来越高。为此于2010年成立了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及功能安全分技术委员会。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将IEC61508:2010和IEC61511:2003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GB/T20438-2017和GB/T21109-2007。2014年11月13日,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仪表系统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4]116号),要求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或设施的化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按GB/T21109和GB/T20438两个标准设置符合功能安全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实现了将功能安全标准作为现有安全法规体系的第一步。

3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策略

3.1搭建大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大平台

无论上述哪种解决方案,危险性大小的判断是难点。目前可以根据设备技术参数、事故发生统计和造成伤亡人数等指标,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汇总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明确危险性小的设备设施,发现一个种类,就给一个种类减负。

同时,特种设备的监管涉及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检测等环节,这种全过程的链条式管理,也非常适合大数据、大平台的应用。目前,各环节的数据分布在生产单位、检验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数据管理,使得信息不对称,无法确保真实、准确,时常发生例如数据在上一环节或者之前环节中输入错误,造成在使用管理时发生的疑惑和纠纷,甚至存在以假乱真的可能。

比如,设备在制造厂生产时,制造厂会对设备生成“本厂唯一的出厂编号”,录入设备的出厂数据、参数;设备到了安装现场,安装单位在安装时形成安装信息,并出具安装质量证明书,同样这个过程也需要录入设备相关参数,设置设备唯一的“设备代码”;再到检验时检验人员根据设备之前环节的数据和现场检测数据,产生的检测信息、检验编号,出具检验报告;最后到注册时由登记机关录入之前的出厂数据、安装信息、检验信息,标识“唯一的注册代码”。可以看到,各个环节为了管理的需要,都在录入基础的数据分别设置代码或者编号,如果用类似ERP这类流程管控的应用,实现一个平台上的管理,就可以用一个识别码贯彻整个过程,同时减少基础数据的重复录入,发挥出大平台的优势,实现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3.2加大监管队伍建设

在时代的发展中,我国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执行人员的作用,将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1)对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二是对以往安全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阐述具体的针对性措施,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2)扩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范围。积极开展乡镇等基层监管力量,扩大安全监管范围,并在基层监管领域内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监管人员,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事故,第一时间解决,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

3.3加大监管队伍建设

在时代的发展中,我国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执行人员的作用,将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1)对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二是对以往安全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阐述具体的针对性措施,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2)扩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范围。积极开展乡镇等基层监管力量,扩大安全监管范围,并在基层监管领域内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监管人员,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事故,第一时间解决,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

3.4关键技术

按照八大类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其安全防护系统各自特点和要求,按照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制造、验收、运维和检测生命周期功能安全要求分别制修订关键技术标准。

3.5管理保障

管理保障标准主要规定测试、认证和评估等功能安全质量控制环节的主要技术要求,方法类和工具类标准则保障功能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3.6统一使用登记的基本条件

使用管理是安全的重要部分,也是设备到用户手中后最终环节。安全管理中常有“三分设计、制造、设备,七分管理、维护、使用”等说法。对一个使用单位来讲,使用各种类的特种设备的基本管理要求本应是一致的。比如对于安全主体责任的明确,制定相关的制度的要求,配备资质人员的数量种类要求。然而,目前的TSC规范有关使用管理的章节,各类设备却大相径庭。比如注册登记,有的要人员资质原证,有的要求提供复印件或者名录,有的种类甚至不要提供。由于这些规范的制定者多是各类技术人员,来自承压机电类的各个领域,制定出的TSC使用规范逻辑不统一,要求的管理资料顺序不一致,要求也不一同,在所难免。但这显然不便于基层监管者在日常监管中规范行使职权,也不利于安全合法使用特种设备的社会宣传效应。特别对于一些小微企业,管理精力有限,使用新种类的特种设备,往往和其他种类的设备办理不一样,往往无所适从,也难以真正服行主体责任。

结论

根据现有特种设备标准中有关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按照功能安全的概念重新梳理,逐步修订不适应功能安全要求的技术标准。从源头出发,首先制定和修订安全防护体系设计和制造阶段的标准,并逐步推广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学习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相关标准,结合特种设备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检测、认证、评估等管理标准,打破国外技术机构的垄断,促进国内功能安全评估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继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标准体系框架思路[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0,21(4):14-20.

[2]戚月娣.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0,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