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1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张宏

湖北省麻城市消防救援大队 4383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搞,而高层建筑、大型超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现状却十分堪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所以,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管理工作不论是对于企业来讲,还是对于消防部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分析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在不断推进,人员密度场所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各种消防隐患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人员密集场所非常容易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并且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也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一旦这些场所发生了火灾事故,那么势必将造成重大的财产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

  1.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员密集场所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了消防安全工作,组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甚至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消防安全通道占用堵塞,安全出口上锁等情况;有的为了经营需要,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有的对于消防部门检查中提出的隐患不及时整改,管理形同虚设;有的场所随意改变场所使用性质,随意改建、扩建;有的将酒吧、网吧、宾馆开在居民楼内,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问题层出不穷[1]

(二)消防设施维修保养不到位

由于业主自身消防素质不高,员工也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知常识,加上单位内未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工作制度,消防安全工作措施不到位,导致单位消防设施的维修保养未能有效落实。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忽视情况,一些单位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长期处于故障、误报状态无人管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无水、不能正常启动或者长期处于手动状态,其中防排烟系统的损坏最为严重。很多人员密集场所的负责人认为,当消防部门的验收工作完成以后,他们的这些系统就是完好的,不需要人进行管理,也没有与第三方签订维保合同,在后期根本也不会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及保养,直至火灾事故发生的时候才明白消防设备的重要性,但是已经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了。

(三)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

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的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但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依然突出,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消防安全的忽视,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时态度不严谨,管理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也就是说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的主体意识不够,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火灾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指望消防部门保姆式管理,所以对于消防工作极其的不认真。

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对策

  1. 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做好火灾预防工作

当前,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消防意识普遍淡薄,因此,要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常识,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要加强消防知识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防灭火常识,懂得本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懂得自查整改火灾隐患,会报警、会使用灭火设施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火灾。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知识培训才能上岗,控制室值班人员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并持证上岗[2]

  1. 加强巡查检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

人员密集场所应结合本场所实际制定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及职责,严格落实每日防火巡查和定期防火检查,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要签订维保合同,加强对固定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确保发生火灾后,能正常发挥作用。此外,要加强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电气线路要严格按照规范设置,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避免电气线路和设备超负荷运行[3]

  1. 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人员密集场所是消防部门监管的重点,是最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场所,因此,消防部门应当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抽查频率,定期开展错时监督检查,着重检查用火用电情况、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畅通情况、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完好情况、重点部位及人员在岗在位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更要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陶玉娣.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关键点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1,7(04):120+122.

[2]杨震宇,任航.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问题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18,4(19):57.

[3]于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1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