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采暖通风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双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5

基于校企合作的采暖通风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双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

崔洁,肖红侠,杨硕,王建宇,胜兴,刘钧哲,项敬岩,李源,赵宝珠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国沈阳, 110136

摘要:在高校企业合作的背景下,针对专业特色以及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修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双师队伍培养以及考核方式完善。通过“请进来”,使学生学习到企业文化、生产规范、生产流程与岗位技能;通过“走出去”,加强校内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采暖通风,建筑设备施工经济与组织,校企合,课程改革,双师队伍建设

1.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采暖通风行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对于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培养符合职业技能型建筑技术人才是教育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与现实教学现状有一定差距, 毕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岗位,为此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给出了明确方向。 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得到了快速推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推 进“教 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1],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 新机制”[2]。 这一改革方向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 为导向。 针对应用型学院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很多高校都在纷纷寻求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机会, 借此希望引入先进技术课程并融入现有的教学计划, 培养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建筑技术人才。


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一)现状

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2015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以后,建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辽宁省乃至全国工程建设领域迫切需要能够适应大型复杂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局面,建环专业教学团队于2016年修订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将“具备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概预算的能力”写进人才培养目标中,并针对此目标于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必修课程《建筑设备施工经济与组织》。

《建筑设备施工经济与组织》是建环专业一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就业导向性的主干专业课,课程以建筑设备施工过程寿命周期为纽带,将建筑设备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联系起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具备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决策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大型复杂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从事工程建设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现有教材在内容上涵盖面较窄,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客观反映目前工程造价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的现状,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同时在施工预算的编制、安装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的教学内容中缺乏实际工程案例,导致学生对目前施工企业的经济与管理运行情况了解甚少。

(2) 教学方式单调

教学手段多以PPT 课件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而该课程内容若脱离了实际案例,则显得颇为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因缺乏对实际施工项目的感性认识,使得很多学生仅仅为了学这门课而学,没有突出其应用性。

(3)教学队伍结构单一

在课程教学中,师资多为校内教师,其特点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足够的建筑施工经济与管理类企业工作经验,由于没有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操作经历,对课堂知识的讲授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安装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实践操作也缺乏深刻的认识,要上好该课程困难较大。

(4)考核方式传统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理论卷面考试(占70%) 结合平时出勤表现(占30%),不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另外,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但是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却没有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


3.对课程改革实施进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问题主要体现在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企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需求。学校建环教研室通过校企合作讨论,共同研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新的架构方案,具体措施为:做好一年级的行业普识教育,做好二、三年级的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学生跟教师进企业实现“双导师”制教学。学院通过与设计单位签定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 虚拟班、教师工作室,以完成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中,一年级的学科基础平台课以简化学科基础知识,突出基础技能的培养为原则,并结合短学期制度推进业师进年级,进行专业与市场需求的教育,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平台课以强化专业技能知识为原则。加强设计制图和综合设计表达课程,强调专业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推进业师进课堂授课,以企业标准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三、四年级细化专业模块课程,三年级打破班级建制,课程设置分为室内空间模块和室外空间模块两部分,改变专业以往 “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状况。四年级以教师工作室和校企合作虚拟班对接企业。以企业设计项目为作业来源, 开展企业业师与学院教师双导师制的合作培养模式。

(3)教学内容的选定 为了更好地推进递近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方多次召开人才培养专题讨论会。会议对教学内容达成了新的共识,即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理论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作业联系企业实际项目,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环节,真题真做,确保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避免以往设计理论落实不到位、设计作业阶段进度不好掌握的缺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 变,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行业信息及最新的专业知识。教学进程,本校教师负责前期的基础理论授课,中期由企业业师结合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带进课堂,作为教学内容并讲解项目情况和设计要求。后期由本校教师带队,到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业师共同进行双导师制设计辅导和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以专业教学要 求与行业设计标准衡量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设计能力,由课程教师和业师共同评定成绩。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直接被企业采纳使用,这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但是,在教学内容选定过程中呈现出多种问题,如不能完全由教师自主安排,而需要本校教师与企业业师共同商量确定,甚至还要考虑到业师所在企业的实际需要、展开项目的进程安排等。因此,一方面,需要解决好诸如教学方式、管理方法、沟通方式、实际项目、标准认同等设置;另一方面,对教学实施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如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要求,时间跨度要符合企业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要求。

(4)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专业与设计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设计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提供场所,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业师带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这种实践教学的组织有助于学生在实训基地了解项目设计程序和行业要求,同时,也是对专业技能的自我检验。整个实训过程的实施由学院指定教师全程跟踪,配合企业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和完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管理。但是其间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首先,学生的个人专业修养和技能有所差别,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实训场所的专业要求,需要学校同企业进一步深化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其次,设计企业能容纳的实训学生数量毕竟有限,学校需要多联系实训基地,同时也要增加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最后,企业以选拔优秀学生为重要着眼点,如不能实现这个根本要求,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意愿便会减弱,这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培养,包括在企业实训过程中的管理以及行业养成教育。


4.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师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没有正式、统一的定义,标准很低,现有“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专任教师,而是实验系列教师;评价标准非常不具体,没有定期调整,体现评价标准的动态性原则。(2)教师学历要求与应用型实践要求相冲突,教育背景好、高学历出身的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3)企业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欠佳,尤其在专业理论教学和班级教育管理方面亟须加强。(4)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实践形式大于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到企业去转转看看,并未真正参与工作实践。另外由于学校方面缺乏相应挂职锻炼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动力不足。(5)企业从商业机密的角度考虑,也不愿意给短期参加实习教师安排深入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挂职锻炼老师接触的工作内容较浅显。

根据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现状的分析,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实要求,笔者建议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资格条件:教师应该是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的正式在岗职工,在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已经取得讲师以上高校教师系列职称。(2)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拥有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或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并取得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证书包括:热能中级工程师、注册动力工程师等。(3)实践经历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1)近五年内有累计两年及以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且与企业要有聘用合同;2)近两年内,参加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累计达到3个月及以上,实践记录完整,并通过企业考核认定合格

[3];3)近五年内承担两至三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并指导学生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4)近五年内主持至少一项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或联合企业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均在企业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自1996年5月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以来,职业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3]。“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助计划”,要面向职业学校和社会认定一批‘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库,“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强师工程’[4],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支持依法依规获取合理回报或在企业作价入股。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目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5]

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的定义,评价标准不清晰。二是教师学历要求与应用型实践要求相冲突,教育背景好、高学历出身的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6]。三是企业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欠佳,尤其在专业理论教学和班级教育管理方面亟须加强。四是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实践提升措施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的顶岗实践只是请企业帮忙盖章证明,而并未真正参加实践。五是企业考 虑到商业机密不愿意给参加实践的教师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六是愿意提供实践岗位且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数量少。最后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参与的动力不足[7]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应鼓励教师以参加企业顶岗实践作为主要渠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1)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资格。教师应该是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的正式在岗职工,在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已经取得讲师以上高校教师系列职称。(2)专业技术资格条件[8]。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中级以上资格证书。(3)实践经历条件。具备如下一项即可。一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独立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二是近两年内,参加企业顶岗实践达到两个月以上,实践日志记 录齐全,实践总结完整,并经企业考核认定合格,能胜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和实习、实训教学。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或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均在企业应用良好[9]

综上所述,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建环专业的双师队伍提升途径:

(1)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可采取“以老带新、传帮带、参与课题”等形式,做好校内培训环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青年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挂职、调研、轮岗、跟班,聘请企业、政府的管理专家、骨干来校兼课或作为青年教师的“带班师傅”,丰富“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和培养模式[10-11]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首先,要鼓励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理论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共编教材、共担课程、共创专业;其次,应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并认真对待顶岗实践,并做好考核奖励工作;再次,学校应结合各专业特征开展工学结合,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

(3)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努力构建校企人才互通、互惠、互利、互培、互管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实现双赢。

(4)提升教师学历,完善教师专业结构:鼓励实践指导能力强但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的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并给予相应的补助,完善教师专业结构。

(5)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给予“双师型”教师薪酬上的奖励,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住房福利、出国培训、学术交流、骨干教师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扶持,调动教师们的内在动力。

(6)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基金应用型高校可以从学费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相应的资金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款费用,并有严格的使用管理规定。资金主要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和补贴方面。另外学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争取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资助和学校负担结合”[12-13]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7)教学效果同步评价:教学服务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无论是从外部引进“双师型”人才,还是内部培养“双师型”人才,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同步评价应是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


5.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根据《建筑设备施工经济与组织》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于以校企合作,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内容修订

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为课程的外聘教师,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以专业链对接岗位链为纲,企业外聘教师与校内教学团队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和修订。

首先,结合现代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基本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 考虑到建设项目的经济活动中,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对其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有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增加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有关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依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和《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对原教学内容的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计价和施工图预算内容进行修订,突出市场经济特色。其次,随着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不断涌现,安装施工水平大大提升。因此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技术新特点,于是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编写典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实例、招投标文件范本示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施工组织设计示例等,以增强可读性及应用性。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首先,注重与实践教学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新增上机实操环节,理论课程结束后开展为期两周的二级项目实训。学院与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应用软件实践教学平台,企业为学院捐赠工程造价软件,为建环专业学生提供课程所需的上机实操条件,培养学生具有使用造价软件进行预算的能力、具有施工组织设计能力,能够编制一份内容相对完整的投标书的能力,为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每组3 ~ 4 个人,以组为单位,根据同学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某一个工厂建设方案,初步完成各小组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并采用PPT 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让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项目做出相应的解释,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

(3)双师队伍培养

为满足校企合作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建环专业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锻炼和培养,强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倡导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去学习锻炼, 丰富实践教学的经验。通过科研合作、去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安装工程施工经济与管理现状,收集实际案例并以教学内容形式加以利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丰富师资队伍力量,优化师资知识结构,形成教师与业师结合的教学队伍,两者相互弥补,发挥了各自的教学优势。

(4)考核方式完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得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丰富,努力使考核内容和方式多样化,在原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对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完善。在考核内容上,增加了: ①针对二级项目的实践环节训练,完成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投标书编制实习报告; ②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工厂建设设计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完成文字材料并进行相应的PPT 讲解。在考核方式上,增加了对认知实习报告的点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评分及现场提问,使考核方式贯穿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6.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1)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院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 “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安排人员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3)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4)学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组织策略


结语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前提,即合作模式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相联系。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正在实施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对碰到的问 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学校相关管理政策要加快制定,企业方利益要得到政府、学校、社会更实际的关切。只有不断尝试和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方式及合作深度,促进校企合作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其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和创新的源泉,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并严格执行才会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形成强大吸引力,才能更加有效的为教学工作做贡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快实施搭建校企合作为契机的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教学模式改革,为高校建设提供创新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news.qq.com/a/20.htm,2010-07-29

[2] 徐雅斌.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J]. 计算机教育, 2009(17): 105-107.

[3] 虞静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江苏教育,2010(4).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000 -01-17.

[5] 崔发周.“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认定标准[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86-90.

[6] 刘韵琴等.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J].怀化学院学报,2010(6):134-137.

[7] 林强.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8] 曹国亮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8):71-73.

[9] 支丽娟,周万民.动态、互补、组合式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江苏教育,2010(12).

[10] 张隆康.职校“双师型”教师自我培养的启示与 思考[J].广西轻工业,2010(3).

[11] 李娟华.我国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教师培训的制度亟待加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课程开发及质量督导评价标准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 李南.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6(29):122-123.


基金项目: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020JYYB22,2020JYYB06)。

通讯作者:崔洁,1986-,女,硕士。

主要从事:热泵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采暖通风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Email:cuicuijiejie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