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范云玲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4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500例,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检查的儿童,其入院时间段为2020年10月-2021年 6月 期间。将上述研究对象1/2纳入到对照组(250例),采取口腔干预,余下 1/2研究对象则纳入到实验组(250例),采取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两组儿童刷牙情况、龋病的发生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方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儿童刷牙情况、龋病的发生情况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现比对照组较低(P<0.05)。在认知能力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现比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将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童口腔检查中,可较好的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此种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诱导;行为护理;儿童龋病;预防效果;认知功能

龋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多在儿童群体中发生,可此病可诱发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炎,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龋洞发生,严重情况下,可丧失牙齿,进而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龋病发病较为隐匿,同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目前临床常以预防为主。由于儿童年龄尚小,其心智以及认知能力较差。为此,本次研究对象共500例,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检查的儿童,其入院时间段为2020年10月-2021年 6月期间。探究分析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效果。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500例,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检查的儿童,其入院时间段为2020年10月-2021年 6月 期间。将上述研究对象1/2纳入到对照组(250例),采取口腔干预,余下 1/2研究对象则纳入到实验组(250例),采取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儿童男女占比分别是58.80%(147例)、41.20%(103例)与56.80%(142例)、43.20%(108例);年龄分别是(4.67±0.14)岁与(4.43±0.21)岁。将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儿童在检查期间给予常规口腔指导干预,向儿童及家长讲解关于龋病的发生原因、危害等。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详见下文:

  1. 心理诱导:因儿童的年龄尚小,同时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感,为此护理人员应在与儿童交谈中采取亲切、温和的语气,以消除其恐惧感。同时结合言语以及肢体动作对儿童进行鼓励,从而能够对其紧张予以消除。另外,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法,例如为其播放动画片、玩具等。如果儿童的年龄较大,可采取故事的形式为其讲解解龋病的相关知识,以至于提升其对龋病的理解。儿童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游戏的方式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采取诱导的方法对其龋病的了解予以提升。

  2. 行为护理干预:向家长讲解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的纠正方法,降低日常生活中零食以及糖果的食用,督促儿童在每次饭后进行漱口,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给予家长讲解儿童牙膏以及牙刷选用,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刷牙指导,先从门牙从上往下刷,力度不宜过大。对内侧面进行刷牙时一样按照由上往下的动作,促使儿童能够正确的掌握刷牙动作,以及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1.3 效果标准

对两组儿童刷牙情况、龋病的发生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方面情况进行对比。

(1)儿童龋病发生率:对儿童检查后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其儿童刷牙情况以及龋病的发生情况。

(2)认知能力:采取自制龋病知识认知频分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认知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应用(61431308381fb_html_e828c7d5cfb220ce.gif ±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表示;并分别采用t和(x2)进行检验。当所得到的P值不足0.05时,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儿童刷牙情况以及龋病的发生情况

实验组平均刷牙时间(3.56±0.21)分钟;正确刷牙率为95.20%(238/250);龋病发生率为2.40%(6/250)。对照组平均刷牙时间(1.43±0.24)分钟;正确刷牙率为86.80%(217/250);龋病发生率为6.80%(17/250)。t和x2检验值:平均刷牙时间(t=105.606,P=0.001);正确刷牙率(x2=10.769,P=0.001);龋病发生率(x2=5.514,P=0.019)。

2.2认知能力

实验组认知能力评分为(86.42±3.67)分;对照组认知能力评分为(74.32±2.43)分。t检验值:认知能力(t=43.465,P=0.001)。在认知能力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现比对照组较高(

P<0.05)。

  1. 讨论

儿童患上龋病的危害性较大,可严重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同时能够致使龋洞内积存较多的食物渣滓,从而滋生细菌,引起较多的口腔疾病发生。对此需要对儿童的口腔卫生进行加强。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儿童龋病的产生大多因口腔环境有关,儿童年龄越小,其摄入的糖类食物需求越大,同时因家长对龋病知识认知较为缺乏,以及儿童对口腔清洁不重视,因此诱发龋病发生[2]

由于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对陌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弱,以至于其依从性不高,经心理诱导可促进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较好的提升治疗依从性。行为干预是对家长进行龋病相关知识宣教,以提升家长对该疾病方面的认知度,从而促使家长能够较好的指导儿童进行正确的刷牙,且能够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在儿童刷牙情况、龋病的发生情况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现比对照组较低(P<0.05)。在认知能力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现比对照组较高(P<0.05)。由此可见。

综上所述,将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童口腔检查中,可较好的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此种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春, 陆小苹. 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病预防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 2020, 191(02):247-248.

[2]李冬梅, 赵玥. 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