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节课当中让学生能够掌握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如何在一节课当中让学生能够掌握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如克艳·买提肉孜

于田县第三中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848107

        摘 要: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应从课题、思考题入手,激发感情;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智能素质等。

        关键词: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落实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兴趣、感情、鉴赏、态度、价值等)。如何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把情感目标贯彻在课堂教学方案的目的要求中,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呢?

          一、从课题、思考题入手,激发感情

                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都是记载知识,说明道理和表达思想的。抓住课题或思考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全文,而且也足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如:《狼牙山五壮士》的课题,先紧抓“壮”字,问字典中“壮”字的意思,然后再问学生在课题中除了“健壮,有力”的意思外,还有什么意思?接着教师简介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再问对“五壮士”又有何感受,以达到初步了解“五壮士英勇壮烈”的事迹,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

                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在词句理解中渗透,启发学生理解含意的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思想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的“仍然”“镇定”的意思时,可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个时候处于什么情况?以前是什么情况?然后让学生从中体会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会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仍然”“镇定”的高贵品质。从而可以透过这个句子,使生看到一个全心全意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际战士的光辉形象。

        2.在朗读训练中强化。《大纲》中强调了审美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爱美的情趣。因此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课文,而且专门为指导朗读配置了磁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美的熏陶,达到语音美与语感美的统一,强化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3.在作业过程中提高。作文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作业。作文能力的高低与阅读能力是相适应的。教学一篇篇课文,学生学字词、学句段、学篇章,不但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是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表达思想的方法。因此要鼓励学生作文前虚心地汲取他人语言的长处,用到自己作文中来。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心理因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比如用多媒体教学《海底世界》,既能使学生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平静”,又能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这一奇妙现象。学生还能听到海底动物再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在打鼾。”这些学生从没有看到或听到的新奇有趣的事物能在课堂上再现,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詹天佑》一课中的“两面凿井法”扩大工作面和“人字形铁路”典型事例等,用上投影,把教学内容顿时再现在银幕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果,而且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品质。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智能素质

                1.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罗杰斯为我们确立了现代教师观。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严师”,也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灵师”,而是立足于造成一种有利于学习氛围的“促进者”。因此语文教学的教,最终是为了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思考、自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计出层次清楚、操作性强、时效性高的能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法选择以指导读书为主: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求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做到“边读边想,有一定速度”,以达到“读中学读,读中学写”的目的。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对好词好句要反复朗读,体会意思,对人物感情丰富的内容可以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思想。

大纲,根据考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还有的教师会借鉴“优秀敦案”、练习题设计等其他一些参考资料,将别人设计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参考,或按照练习题最常涉及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上述现象表明,多数老师对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在教学中关心的还是知识点或考点的落实问题,很少想到学生的需求与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是在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下,拟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走进课堂的。



   五、重视教学目标的拟定,目标的准确拟定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基于标准的教学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理解达到标准具有何种意义。在备课或者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最关心的是教哪些内容,而没有想到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够获得什么。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不以为然。不少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1.将教学目标视为教学内容确定后的衍生物。

这些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教科书文本的理解,思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内容,应该选择补充哪些材料。内容确定之后,教师才拟定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是教,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至于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等,则被忽略了。

2.根据教科书内容,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现象,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还会结合考试大纲,根据考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还有的教师会借鉴“优秀敦案”、练习题设计等其他一些参考资料,将别人设计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参考,或按照练习题最常涉及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上述现象表明,多数老师对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在教学中关心的还是知识点或考点的落实问题,很少想到学生的需求与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是在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下,拟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走进课堂的。

六、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以为完成了内容标准的要求,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实现了。实际上,内容标准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应掌握的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所作的规定和描述。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在学科内容设置上的具体化,由于内容抽象,不能直接用作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这种抽象的内容标准分解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七、认真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八、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九、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保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2.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3.针对性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语文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十、教学目标的表述参考

有关教育理论著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即用一个从”行为”至”内容”的陈述句。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要素:(1)句子的主语是”学生”,一般省略掉。(2)句子的谓语。它是表达学生行为的一个动词,这个行为动词必须具备外显、明确、可测的特点。(3)句子宾语。它是表示具体教学内容的,必须尽可能具体。(4)句子的修饰成份。它是一个给定的条件,是状语,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行为。此部分也可以没有。(5)合格的标准。为了把一些教学目标的要求定的更为准确,有时需要在目标后面加以补充说明,这一要素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