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曾红艳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13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输血类型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结论:输血过程中应该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输血是临床上开展治疗工作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属于侵入性操作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性,任何血液成分均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如肺水肿、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后可有效缓解,重度不良反应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抢救,因此医院内需要对输血不良反应相关信息加强了解,为患者提供为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基于此本院通过此次实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意在探讨预防和处理措施,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经过院内责任部门批准和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与配合,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输血患者1213例,主要血液输注成分为血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阴性全血等,输血袋合计使用2572袋,对比患者之间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实验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规章制度执行相关输血操作,规范填写护理文书,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需要在患者病案信息中进行详细记录。

1.3评价指标

输血期间患者发生过敏、发热、溶血反应等异常情况均视为不良反应,实验结束后护理人员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将相关数据统计后作为本次实验结果的参考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是通过SPSS18.0系统软件分析所得,实验结果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存在明显差距,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详情见表1。

表1:不同输血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输血成分

输血量(袋)

输血不良反应

发生率(%)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血浆

1017

0

1

0.082

机采血小板

271

2

2

0.330

红细胞悬浮液

986

1

1

0.165

洗涤红细胞

53

0

0

0

冷沉淀

243

0

0

0

阴性冷冻洗涤红细胞

1

0

0

0

阴性全血

1

0

0

0

合计

2572

3

4

0.577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本院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常见输血不良发应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血液中成分较多且复杂,其中部分成分可能会与患者发生免疫排斥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并且多次输血患者可能会引起体内血浆蛋白抗体大量产生,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会明显提升。②护理人员作为输血操作的执行者,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如当操作不当时导致杂质进入到血制品中从而造成污染或者由于自身未严格遵守无菌、消毒等制度导致在采血或者输血的过程中造成血液污染。③由于过往医疗技术的限制,部分医院采用全血输注或者人工分血小板等方式,导致血液样本质量较差,并且由于保存条件有限,血液性质容易发生改变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2]

3.2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

根据相关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0%之间并且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进步处于逐年降低中,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过敏、发热、溶血以及中毒反应,过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呼吸不畅、关节疼痛等,一旦发生首先应该调节输液速度并给予药物治疗,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该立即停止输血并注射肾上腺素,一般来讲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患者输血中或者输血后体温上升超过1℃且无其他症状表现即可判定为发热反应,临床上需要注意与细菌污染和溶血反应相鉴别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一般采用对症治疗的方式调节滴注速度缓解患者症状,做好保暖工作,必要时可更换血液制品或者停止输血;持续时间一般在几分钟到2两小时之间,溶血反应是临床上较为凶险的情况甚至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多由输入与患者血型不符的血液导致,症状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变化,初期为头部、四肢、腰背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持续输血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最终引起急性肾衰竭,临床上输入少量血即可导致患者出现上诉症状表现,由于危害较为严重因此需要争取最佳救助时机,一旦发生应该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救治,同时应该重做血型鉴定查明溶血原因;中毒反应一般表现为患者的血钙下降出现肌肉震颤、出血倾向,在治疗时通过为患者补充钙离子以及预防高钾血症为主要手段和目的。

[3—4]

3.3回顾性分析本次实验

本院1213例患者共发生7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0.58%,与国内多篇医学报道相似,也证明了目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处于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医疗事业政策上以及经济上的支持,医院人员配备和技术设备愈发专业化,医院护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效提升,能够对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和进行及时的处理,比如当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式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抗休克和抗敏治疗,另外配套的完善成分让血液的成分质量和保存质量等有明显的提升,比如成分输血代替全注输血、机采血小板代替收工分血小板以及白细胞过滤器的广泛运用等,另外由于阴性全血和阴性冷冻洗涤红细胞实际工作运用较少,未见不良反应,需加大标本收集范围提高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5]

综上所述,输血作为医院的常规治疗手段但是同时具备一定的的不可预见风险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注度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积极运用先进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降低输血风险,同时希望本次实验能够为临床输血工作改进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玉航,黄玉林,李伟清,吴华,黄洪萍.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2):238-240.

[2]褚新建,孟慧琴.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3(03):325-327.

[3]王莺,陈娣.我院2018—2019年输血不良反应115例严重程度分级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09):43-44.

[4]柯美玲.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减少输血反应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7):116-118.

[5]杨军,陆华,李杰,许桂平.某院2013—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0):3005-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