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常亮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6

摘 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当中包含有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增加依达拉奉注射液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即治疗前后自由基的水平差异。结果:治疗两周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74.20%,观察组则高达96.77%;观察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内皮素-1(ET-1)和丙二醛(MDA)水平则显著降低;可见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功能出现障碍,由于脑部供血和供养中断而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疾病。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和脑部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激活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因素相关。这种疾病发病都特别突然,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发病初期六小时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就会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大面积损伤,且无法修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1]。依达拉奉注射液属于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近些年在我国临床脑梗死治疗中受到了广泛青睐,通过对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科学应用,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脑部梗死病灶的血流量状况,维持正常的脑部供血,提高脑部神经细胞和缺血组织的生存能力。鉴于此,下文就针对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当中包含有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5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2±4.01)岁;体重均在50千克到79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2.89±2.48)千克;身高均在160厘米到179厘米之间,平均身高为(168.89±1.45)厘米。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46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4.21)岁;体重在49千克到78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2.34±2.11)千克;身高在159厘米到180厘米之间,平均身高为(169.32±1.54)厘米。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而且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严格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过CT和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都处于发病初期,不超过六小时,且没有使用过其他药物治疗;无依达拉奉过敏反应;患者意识都处于清醒状态。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全身性的恶性肿瘤或者严重的感染类疾病患者;以往出现过脑梗死病史;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尿激酶溶栓治疗方式,同时予以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相关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依达拉奉注射液实施治疗,具体以30ml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半个小时内滴注完毕,每天两次。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都治疗两个星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两周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20%,观察组为96.77%,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痊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1

12(38.71)

10(32.26)

1(3.23)

8(25.80)

74.20

观察组

31

21(67.74)

6(19.35)

3(9.68)

1(3.23)

96.77

2.2 自由基水平比较

相比较而言,观察组的SOD水平升高,MDA和ET-1降低,差异比较明显,具体详见下表2。

表2 2组患者自由基水平比较(x±s)

组别

例数

SOD(U/ml)

ET-1(ng/L)

MDA(umol/L)

对照组

31

81.25±11.02

58.15±11.98

10.59±1.34

观察组

31

95.44±12.44

38.11±9.64

7.51±0.87

t值


4.754

7.256

10.734

P值


0.000

0.000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和供氧中断而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患者的脑部血液通常会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进一步造成血管腔狭窄和闭塞,诱发病症。也有可能是因为液体、固体或者气体类异物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者颈动脉,导致血流量骤减或者阻断,引发区域脑组织坏死和软化。这种疾病往往发病急,多在睡眠或者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达到高峰。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和半身不遂,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甚至昏迷等一系列症状。近些年受人们饮食作息习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已经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应该及时治疗,否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3]

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脑部组织缺氧和缺血,使脑细胞能量耗竭,邻近组织会出现酸中毒现象,形成氧自由基,与此同时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多,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还会伴有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等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梗死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威胁患者的生命。

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病治疗的时候,多采取吸氧、降血压、给予抗凝治疗、血管扩张治疗、同时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尽可能降低脑梗塞对患者的损伤。可是实践发现,只是采取这些举措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依达拉奉的出现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其属于一种强抗氧化药物,是一类新型的高效小分子自由基清除剂,不仅能够针对缺血-再灌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高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对脑组织也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4]。除此之外,依达拉奉还能够有效预防血管内细胞壁的损伤,体现出非常强大的抗缺血功能,预防发生脂质过氧化,有效缓解脑水肿,从而防止大量的神经元死亡,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两周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OD水平明显升高,ET-1、MDA水平明显降低。提示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可调节患者炎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自由基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依达拉奉注射液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的治疗方式疗效更高,而且不良反应出现的风险更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刚,赵叶清.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30):129-131.

[2]胡圣阳,段爱琴.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9,32(05):1044-1045.

[3]陈龙.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J].人人健康,2019(20):236.

[4]胡冬.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