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进展

汪稳庚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男性3例,女性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不适,其中3例于体检时发现。1例为单发结节,8例为多发。镜下瘤细胞上皮样或树突状,呈小巢状、片状、条索状生长。多数瘤细胞内可见胞质内空泡,内含红细胞似原始血管腔,纤维性间质伴胶原化。免疫组化染色CD31、CD34、FⅧRag、ERG、Fli-1均(+),少数CK、CK7(+)。结论HEHE是一种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必要时辅以分子生物学检查。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脏;病理诊断;治疗

引言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属于中低度恶性肿瘤,位于良性血管瘤与侵袭性的血管肉瘤之间。据统计,EH的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该肿瘤为多中心型起源,可发生于全身多个器官,以肝最多见。国内外文献大多为个案报道,且其临床及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若对此疾病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情况。现回顾我院收治的9例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2018年本院诊断的9例HEHE,其中男女比例1∶3,年龄32~59岁,平均49.3岁(表1)。由两名软组织病理学专家复诊以进一步验证组织学诊断。9例肿瘤标记物均阴性,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1.2方法

HEHE应通过影像学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性肿瘤进行鉴别。HEHE在典型成像特征中常表现为靶征、棒棒糖征以及包膜回缩征,免疫组织化学CD31、CD34、CD10常显示阳性。肝血管肉瘤在CT/MRI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常伴有出血、坏死、纤维化,增强后动脉期可见斑片状不规则明显强化,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而HEHE一般强化程度低于肝脏,瘤体周围血管影少见。当HEHE多发时,常与肝转移瘤混淆,可通过查看患者是否有明确病史确定是否为转移。对于没有明确病史,影像学上又与HEHE相似的病例,则需要通过病理鉴别诊断。转移癌镜下见印戒细胞癌胞质内小空泡且异型性较明显。肝内胆管细胞癌以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多见,部分患者CA19-9显著升高。CT显示边界不清,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呈现“满进慢出”表现,也可出现包膜回缩征,但其邻近病灶肝内胆管常见胆管扩张,而HEHE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HEHE肿瘤细胞包含的特征性血管空泡可能被误认为是腺癌的脂肪变性/黏蛋白空泡,但黏蛋白染色为阴性。与HEHE相比,血管肉瘤的侵袭性和破坏性更大,它会使腺泡标志消失,导致空洞的出现。胆管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往往呈管状或腺状排列,通常产生黏蛋白,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内皮标志物染色阴性。CAMTA1的核染色有助于HEHE与血管肉瘤的鉴别。t(1;3)(p36;q25)易位导致HEHE特异性融合基因WWTR1–CAMTA1,仅发现一小部分患者(6%)携带YAP1–TFE3融合基因。

2结果

2.1巨检

1例为直径3.0cm的灰白质硬肿块,与周边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余8例均为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标本,长径约1.5~2.0cm。

2.2镜检

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呈圆形、多角形或短梭形,在纤维间质背景中呈单个、短绳状、小巢状分布。瘤细胞轻微非典型,胞质丰富嗜酸性,内含空泡,空泡内偶见红细胞,形成瘤细胞内原始血管腔样结构。

  1. 3免疫组化9例瘤细胞CD31、CD34、FⅧRag、ERG、vimentin、Fli-1均(+),其中1例Fli-1为局灶(+),3例CK(+),1例CK7(+)。其余标记EMA、HepPar-1、GPC-3、CD117、CK19均(-)。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2%~10%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3个月,其中6例带瘤生存,1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治疗情况见表1。

61445c14b7423_html_deda9c498f42c359.png

3讨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于1984年被首次报道,其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多数患者因体检发现,少数有症状者多以上腹部不适、黄疸或者右腹痛、胸闷等就诊,实验室检查多正常。本文中2例表现为中上腹痛腹胀,2例因体检发现,无不适症状;1例CA199轻度升高,1例SSC-Ag轻度升高,3例肝功能轻度升高。鉴于以上特点,影像学检查在术前检查中显得尤为重要。HEH总体转移率为27%~45%,最常见转移到肺脏、骨、腹膜和淋巴结;因EHE具有多中心起源特点,即多器官同时或相继出现病灶,因此临床上难以区分是多个原发病灶还是转移灶。

对于单发或单侧多发病灶的HEHE患者,手术通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部分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灶,通常会手术后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如果患者无手术指征,可行化疗,但当前并没有统一的化疗方案,有文献报道称可用于HEHE的化疗药物有卡铂、长春新碱、吉西他滨、紫杉醇、环磷酰胺等,然而单靠化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考虑到PEH是血管内皮细胞来源,抗血管生成药物是PEH可选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治疗PEH有效。患者在顺铂和依托泊苷化疗无效后,联合卡铂、紫杉醇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结果该患者病情稳定至少维持了13个月。患者也接受了相同的治疗方案,结果均表现出病情稳定和临床症状的显著改善。另外,阿帕替尼也有被用于临床治疗的报道。一位患者在接受阿帕替尼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都有明显好转,但患者病情进展,加大剂量后无明显好转,6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另一名女性患者,术后行阿帕替尼联合阿霉素、环玲酰胺化疗4个疗程,病情改善,但患者不能忍受化疗的不良反应,随后行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病情稳定持续了至少24个月。放射治疗被证实对PEH无效,但放疗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来控制骨转移或缓解骨转移引起的骨痛,患者术后骨转移放疗的效果并不明显。

结束语

HEHE疾病较罕见,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措施包括肝叶切除、肝移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免疫治疗和化疗等。对于肝内局灶性病变,可行肝脏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预后良好。但多数患者发现病变时肝内已有多发病灶甚至肝外转移,无法行肝脏部分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王亚兰,吴立兵,谭凡,孙仁煌.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增强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7(09):700-702.

[2]宋君,黄科峰,邓辉,吴宋军,方晓熠,王铁虎,程言鹏.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J].人民军医,2019,62(07):651-652+664.

[3]陈婷婷.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9.

[4]陈梅桂,赖清泉.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18,58(41):86-89.

[5]吴昕,李秉璐,郑朝纪,何小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8,40(05):66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