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4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林伟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 620564

摘要:本文利用四川2021年的经济数据和高职院校专业备案数据,分析了四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服务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提出了四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重磅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四川在发展中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在发挥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四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紧紧围绕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战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一、四川经济现状

根据四川统计局资料,2021年上半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5232.39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62.70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272.77亿元,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3896.92亿元,同比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6%。

202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7.2%。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2.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3.1%。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9.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6.3%,房地产业增长10.3%,金融业增长6.3%。

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并对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等提出重要要求。

  1.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2018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整体谋划经济区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生态功能,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和各区域板块“多支”联动作用,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三、四川高职毕业生现状

根据四川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与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高职毕业生为234403人。2021年高职各专业大类毕业生人数分别为财经商贸大类38439人,相比2019年减少3%;教育与体育大类35221人,相比2019年增长16%;电子信息大类26583人,相比2019年增长33.7%;医药卫生大类28157人,相比2019年增长50.3%;装备制造大类23582人,相比2019年增长13.6%;土木建筑大类19019人,相比2019年增长6.8%;交通运输大类19086人,相比2019年增长27.2%;文化艺术大类13465人,相比2019年增长2%;旅游大类7158人,相比2019年增长21.6%;新闻传播大类4109,相比2019年减少14.3%;农林牧渔大类4687人,相比2019年增长45.9%;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2515人,相比2019年增长2.5%;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2807人,相比2019年增长47.9%;公安与司法大类1870人,相比2019年减少12.9%;轻工纺织大类1970人,相比2019年增长44.5%;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1835人,相比2019年减少17.5%;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1856人,相比2019年增长21.9%;生物与化工大类1211人,相比2019年减少4.6%;水利大类833人,相比2019年减少9.2%;

2021年高职毕业生人数相比2019年增长最多的是医药卫生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分别为50.3%、47.9%、45.9%。

2021年高职毕业生人数相比2019年减少最多的是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分别减少17.5%、14.3%、12.9%。

四、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3年制为分析对象。

2018-2021年年四川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点数为2579、2748、2872、3011,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021年四川购置院校设置最多的专业分别是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工程造价、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护理、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学校数量分别为68、60、55、49、45、43、43、41、41、40、39、39(单位:所)。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是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点。

2021年新增专业设置最多院校的是: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物流管理、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学校数量分别为68、45、39、39、35、30、26、25、21、19(单位:所)。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婴幼儿托育、汽车制造等新专业受到了高职院校的追捧。

五、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的契合

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扣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战略需要,围绕建设制造强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四川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工业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铸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融合发展为主战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电子信息产业类

电子信息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共68218人。其中,研究生 6008 人,占 8.81%;本科生 35627 人,占 52.23%;专科生 26583 人,占 38.97%。电子信息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均来自电子信息大类,共 26583人。电子信息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来自 3个专业中类,其中,计算机类毕业生占比最高,达到 70.71%,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占比20.07%,通信类毕业生占比8.22%。

2.装备制造产业类

装备制造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共 39241 人,毕业生学历以专科学历为主,共有专科毕业生 23582 人,占 60.10%。装备制造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均来自装备制造大类,共 23582人。装备制造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来自 6个专业中类,人数排名前三的专业中类为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和机械设计制造类,分别为 8059 人、7384 人、6622 人。

3.食品饮料产业类

食品饮料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共 3792 人,其中专科生1311人,占比34.57%。食品饮料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均来自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共1311 人。食品饮料产业类专科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来自食品工业类和食品药品管理类 2 个专业中类,分别为 57 人、454 人。

4.先进材料产业类

先进材料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共 5337 人,其中专科生969人,占比18.16%。先进材料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均来自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共969 人。先进材料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来自非金属材料类和建筑材料类,占比分别为 65.94%、34.06%。

5.能源化工产业类

能源化工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毕业生共 17160 人,其中,研究生 2332 人,本科毕业生 11346 人,专科毕业生 3482 人。能源化工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共 3482 人,分布在能源动力与材料、水利、生物与化工和轻工纺织 4个专业大类。能源化工产业类相应专业领域专科毕业生来自 9个专业中类,其中,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的是电力技术类、化工技术类和水利工程与管理类,分别占 36.96%、22.63%和19.96%。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四川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对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在其它领域的人才供给则比较薄弱。

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

1.专业设置存在很多重复性

专业大类中超过200个专业点的就有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文化艺术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土木建筑大类。其中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超过了400个专业点。

如表1显示,超过40个院校重复设置的专业高达10个,设置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院校高达68所,而四川总共才129个高职院校,明显是极大的重复。

表1 四川省高职院校设置数量排名前10的专业

专业名称

学校数量(所)

大数据与会计

68

电子商务

60

旅游管理

55

市场营销

49

现代物流管理

45

软件技术

43

工程造价

43

学前教育

41

建筑工程技术

41

护理

40

2.定位不清,特色不突出

很多学校没有找清楚自身的定位,没有突出特色,在专业设置中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不管自身的师资是否满足,不管学校在这个领域中是否有积淀。比如艺术类院校设置交通运输类专业,比如经管类院校设置医护专业。

3.重视招生而忽略就业

招生人数对很多四川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更加重要。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面临社会口碑、学费贵等诸多劣势,面临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招生压力极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招生人数,并且在专业设置中追求热门和高新技术噱头,招生人员在宣传时也极尽夸大之能事,给了学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找工作困难,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低,这并没有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更遑论调整专业设置了。

4.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需求调研不严谨

高职院校举办的是职业教育,更应该重视产业需求。但是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市场需求调研不严谨,得到的结论不科学,容易造成专业设置后招生困难和就业困难。需求调研不严谨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需求分析重视政府政策宣传而不是企业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是公办院校,接收了较多的政府信息,也更加重视政府信息,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二是数据采用二手数据而不是自身调研数据。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报告中,市场需求数据都来源于政府文件、行业报告等二手数据,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是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高职院校都没有去进行分析和研判。并且由于企业需求数据调研的困难和高成本,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拿来主义”,直接采用二手数据,而不是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实际调研。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人才需求数据是不科学的,有的甚至有很大的误差。

5.先招生后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追逐社会热点,而本身并不具备相关专业建设所需要的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很多专业面临着先招生然后紧急建设的情况,尤其是师资。

6.专业设置中企业参与太少。

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优先考虑招生,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校企合作的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尤其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最好的是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在入校时就已经知道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就业企业。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引进企业和行业的业务要求,转换为课程建设中的相关内容,达到高效率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如果在专业设置中没有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则高职院校很容易想当然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企业实际需求,造成很大浪费,并且在学生就业时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反过来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降低招生质量,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7.专业设置和调整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关性较弱

四川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来自于四川,毕业生就业地也主要是四川,所以四川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经济发展战略都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四川高职院校只有牢牢立足于四川地区,才可能办好学。这就要求四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时紧紧贴近四川经济的实际情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采用的是全国地区的需求情况和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而不是四川地区的人才需求数据和四川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数据,这就导致了对人才需求判断的极大误差。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四川地区找工作时面临了极大的困难,而让大量学生到外省就业则是不现实的。这样就最终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跨专业就业,这是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六、建议

1.专业设置时更重视企业的人才需要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不要害怕困难,敷衍了事,相关人员应该广泛得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而不是在网络上查查数据就完了。政府的鼓励方向和行业报告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作为标准。人才需求数据不准确,那么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这种困难不是就业指导和服务所能解决的。在专业设置时要调查企业需求,在专业建设时要积极和企业合作,努力把企业的需求内化到专业建设中去。

2.专业设置要考虑长远,不要一味追逐热点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追逐热点有一定的现实原因,但是更应该深入思考相关专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是否是现在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专业。否则,在专业设置时还是热点,几年后当学生毕业时,热点不热了,学生就业困难,再过几年,相关岗位就被科技、智能取代了,学生所学基本无用。

参考文献:

[1]李海宗,杨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4}(05):101-104.

[2]丁明军,王成方,任聪敏.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04):158-162.

[3]张德祥,王晓玲.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的三重逻辑[J].教育研究,2019,40(03):99-106.

[4]李北伟,贾新华.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4}(05):104-108.

[5]沈陆娟.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耦合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26):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