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网红现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2

未成年网红现象探析

王湛清

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未成年网红是互联网时代与娱乐至上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成人投机主义和次元界限模糊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波兹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就提及童年如何“被发明”,如何“被侵蚀”,又如何“被消逝”,对如今的儿童来说,更是再一次深刻地验证了波兹曼早在上个世纪的预言。比电视发展更为迅猛、影响更为深刻的网络,不仅席卷成人的世界,也同样重塑了儿童的世界。


【关键词】未成年;网红;成因;趋势


网红本是在网络上走红对象的称谓,又称“网络红人”。始于互联网发展时期,泛滥于互联网普及时代。以至于只要有网络,有手机,似乎人人都可以当上网红,万事万物都可以称为网红。这是一个“全民网红”“万物网红”的时代。除此之外,“网红”这一概念也逐渐低龄化。

当然,此处统一用“未成年”来统称他们。因为,他们可能是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之前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互联网信息的接收者,也都是潜在的内容生产者。

“网红”如何产生?“网红”为什么有这么大魔力?人们将“网红”视为梦想与追求的背后本质是什么?“网红”效应还能持续多久?未来的“网红”是什么样的网红?这是我们要一一探讨的话题。


一、未成年网红从哪里来?

有心栽花者发现风口,有意在这个新兴领地创造热度,谋求红利,刻意造势。无心插柳者是将生活置于网络窗口,以具有社交属性和内容输出性质的各大平台为载体,在分享自己生活的同时得到了关注,无意走红。

而对大多数未成人而言,他们的路线基本是由被动到主动。这里的被动一方面指在父母或者其他人士的操作下,作为被观察对象,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另一方面指接收环境发出信息的首先被动性。首先被动性意味着对获得信息的无法预知性和不确定性。而在首先被动性后,则是自我的可选择性。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无意间在手机上刷到了抖音较火的视频,接收的时刻是下意识的,但当他/她将信息解码之后,会决定他/她的反馈步骤——是继续还是停止,是否要模仿学习还是抛之脑后。

而主动,一是意味着主动习得,而是意味着主动输出。未成年人在认知并觉得可取之后,便会不自觉地认同和模仿,直至被同化。这也是现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的原因。当然,据波兹曼所言,成年与未成年也是被定义出的概念。由于人们先界定他们不同,所以才制定出区别对待的政策。媒介的诞生使世界的进程飞速发展,以至于现在的我们天生认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本就是不同的概念。

主动输出是主体心态的转变,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一大标志。当现行的机制运行到一定程度时,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内在需求,都会要求主体作出超越性的改变。这就保证了网红这一特异物种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升华性。


二、为何未成年人对网红趋之若鹜?

受追捧的事物一定有其必然特质。倘若走红是偶然,那么持续的走红就不再简单。互联网是技术,平台是渠道,但需求则是第一生产力。娱乐业当之无愧是谓“没有需求则创造需求”第一人也。

娱乐很好地借用了艺术的外壳,用感性形式来发挥其蛊惑理性的作用。这点也可以用来解释大众对于网红的态度。网络将个人微小行为放大,由个人意志上升到群体意志。大众向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身上投射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网红承载了普罗大众希望做到但无法达成的愿望。当以某人为中心刮起一阵轩然大波,这里的某人就可以称之谓“网红”。而网红之乐见其成就在于大众的流量。

在人们享受到娱乐的好处之后,便会自发地追逐娱乐。越是隐私封闭,人们越是想窥探隐私。网红的出现与大众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需求便有市场。再者,有先锋者如是做,围观者甚多,最终不免成为风潮。无需求也变成需求。可以说,网红的产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正如淘金者对淘金的狂热,洞见者见其中大有可为,自然蜂拥而至。未成年人也不过是其中一支,究其原因,导向有三。

一是利益导向。网红的世界展示给我们的是——看似肤浅且毫不费力的举动就能让自己名利双收。如今社会文化环境传达出的功利至上、出名趁早的浮躁价值观,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们而言,无疑具有极大诱惑力。人的惰性是与基因伴生的,网红路对他们而言就是捷径。

二是兴趣导向。有着更清晰认知的未成年人们不是抱着玩玩的态度,而是真真切切喜欢某类事物,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KOL,影响更多的人。

三是窗口导向。网红这一职业代表的不仅是生存、是生活,更是生态。网红是突破次元的存在,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个人破壁重合。网红是打破场域的存在,重构了此圈和彼圈的界限。有野心有目标的未成年人一定会是想去在现有的世界里创造些什么,为崭新的世界留下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我们所说的社会名人,本质上即是“称呼高级化”了的“网红”。


三、未成年网红们该何去何从?

网红路对未成年人来说意味着坦途吗?当然不。成年人在网红的世界里打拼尚且不易,对未成年人又何谈容易。从林妙可到TFBOYS横空出世,再到“郭乐乐”“钟美美”一下爆红,以及镜头背后千千万万的未成年网红们——活在大众目光下从来都是毁誉参半。当聚光灯对准了他们,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接受网红世界的潜规则,即承受了多大的关注,就要承担得起多少的评判。网络本身是放大镜,而华而不实的网络暴力更是一场集体狂欢。

现在搜索出来的新闻里十有八九是未成年网红问题,而鲜少出现关于此类话题的正面新闻。这背后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答案是:比未成年人更有权威的群体并不希望他们成为网红,或许更准确说,不希望他们在还未成年的时候就成为网红。再继续追溯,教育本身即是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娱乐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世界上的文化本就是多元的,迄今为止,还并没有一种文化可以统一全世界。就算成熟如美国好莱坞、韩流、日漫等,都还只是世界庞大文化体系中的一员。而当过多的资源和力量倾向于娱乐产业时,且不谈娱乐业会如何质变,那些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众多产业又会出现何种连锁反应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网红应该是中性词,并不含褒义或贬义的情感倾向。只是具有这个角色身份的人决定了这个身份的定位和走向。在对未成年当网红的现象,我们不妨多些宽容。固然有哗众取宠的“小丑”,但亦有品行兼优的“榜样”。我们希望看到怎样的下一代,就需要宣传什么样的下一代,以及遏制什么样的下一代。但“小丑”本身亦是这个社会这面镜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关于无下限的恶趣味、被压抑的天性、关于被道德牢牢控制的潜意识反抗等。

未成年网红如何发展是个进行时的话题。它为何产生争议?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它使人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在传统的教育规划中,未成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成为网红势必会牵扯掉他们的大多数注意力,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业如何保证,他们在教育体系中如何被评判?二是过程中存在极大风险。网络上淫秽色情屡禁不止,低俗非法屡触红线,这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三是网红也是当代社会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是睁只眼闭只眼还是必须强制作为?强制作为于底线原则,宽容理解于正向创造。这的确是当下在实施且较行之有效措施。但在未来,随着网红身份逐渐专业化、体系化、职业化,国家与社会必然对网红提出更规范、更严格的要求。在那之前,我们保持期待,以中正的眼光、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行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