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遗文创人才内涵界定及非遗人才培养现状的介绍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2


高职非遗文创人才内涵界定及非遗人才培养现状的介绍与分析

周文文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3


摘 要:文章分别从高职、非遗、文创三方面综合定义高职非遗文创人才,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内涵解读。以邻国日本、韩国为例,简单阐述了该两国非遗保护及人才培养的现状,介绍了我国高校开设非遗课程的情况。

关键词:高职;非遗;人才;培养


一、高职非遗文创人才界定与内涵解读

界定高职非遗文创人才分别从高职、非遗、文创三方面综合定义。

  1. 何为高职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直在与时俱进,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人才即是进行高技能动作操作的人。

  1. 何为非遗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来源于实践,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遗人才是精通和熟练掌握某项或多项非遗项目的人。

  1. 何为文创人才

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只有依靠人的实践、展演、欣赏、拓展才能发挥价值。文创人才的共性特征表现在:好奇心强,创新意识强,创意能力高,敢于探索,擅长创造活动。文创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意性人格。

文创人才是能充分研究消费者特征和心理,具有体验优先思维,能开发出具有独特文化创意产品的人。

  1. 高职非遗文创人才的定义与内涵

非遗的传承是有难度的,而且难度还很大,因此有必要形成学院式的教育。非遗教育在形成批量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确保延续原有的味道和不同的特色。

综上,能保护传承某项非遗项目技艺、结合当下消费场景策划研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并对产品具备一定传播能力的人才就是我们希望培养的高职非遗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三大板块或者三大阶梯的职业技能。一是掌握某个或某几个非遗项目的基本技艺;二是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将传统融入现在,文化融入生活,策划开发具有当代审美特征和产品功能的非遗文创产品;三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语境下了解并初步具备针对非遗文创的传播话术和营销能力。

二、日本、韩国、中国非遗保护现状

非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全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独特记忆的非遗,因而世界各地对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上都有各自的模式与方法。由于报告篇幅所限,我们以日本、韩国和我国为例:

(一)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国家。1949年发生的法隆寺金堂火灾,使得日本人民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将文化遗产中的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并作为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日本之所以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外,更有日本民众的广泛参与。在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人对本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民族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物哀”情感。这种“念旧”的情感体验对日本人非遗保护心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的号召下,日本民众会自觉加入保护本国非遗文化的行列,并将其视为每个日本国民应尽的义务。[1]

(二)韩国

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台了对非遗教育、保有者认证、传承方法等方面的法案,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第四十一条第一项明确规定:“国家应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韩国从 1974 年开始建设传授教育馆,主要方式是师徒式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经过近60年的发展,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进入高度成熟期。[2]

(三)中国

相比于邻国日本和韩国,中国的非遗保护起步较晚。2003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3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明确规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正式全面拉开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序幕;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9号) , 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三、我国高校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我国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非遗研究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才真正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我国对非遗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师徒传承型”“职业型”“理论实践型”“业余爱好型”等四种模式。[3]

(二)高校开展非遗课程的现状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4]

以下是几所高校成立非遗学院或设置非遗课程的简单介绍:

1.四川文化产业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是全国第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并致力于培养非遗传承、研发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

2.2015年,我国建立第一家举办非遗传承人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5年制传承人学历教育班正式开班,当年招收58人,来自江苏各地,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岁,皆为江苏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3.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从2006年起就吸纳非遗传承人在校工作,在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课程中注入非遗元素,并开设非遗选修课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民办四川天一学院等职业院校也陆续将“非遗”项目纳入教学领域。

4.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挂牌成立,非遗学院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与优势,整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保护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资源,采用政产学研合作共建的新模式,设立非遗传承、非遗研究、非遗传播三个中心,非遗传习所、社区工作站、中小学非遗课堂三个基地和一个“智慧”非遗传承平台,将在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非遗领域开展传承工作。通过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社区工作站、非遗进中小学课堂等举措,落实学校服务北京、服务市民的社会职责。

四、结论

依托校园资源优势,通过教学途径,建立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非遗传承人群,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婷.日本非遗保护经验对海南的启示[D].海南:三亚学院,2017.

[2]唐精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政策探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3]雷文彪.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策略[J].克拉玛依学刊,2013

[4]王媛,文冬妮.耗散结构理论下“非遗”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机制——以四川省职业教育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3):55-59.

[5]传统文化进课堂——“非遗”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