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3

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宁迪,曹娇

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摘 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安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按照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按益气活血法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 (5.08±0.37) 分低于对照组的 (6.45±0.41)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本病好发于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平均每40 s有一人患脑卒中,每4min就有一人因脑卒中而死亡[1]。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的“头号杀手”,给整个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防治脑梗死刻不容缓。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2]。“气虚血瘀”是本病最重要的病机之一,因此益气活血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本文主要探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并分析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58±7.26)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42-79岁,平均年龄(60.52±6.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参照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风病的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在充分知情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发病前有语言或肢体功能残疾者;中医辨证分型不属于气虚血瘀证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精神疾病或有认知障碍患者;不能配合检查或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次,1次/日(首剂3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次,1次/日;注射用血栓通(冻干)450mg/次,1次/日;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3g/次,1次/日;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观察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运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具体组方如下:黄芪50 g、当归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地龙6 g、僵蚕6g、甘草6g;水煎400 ml,1剂/日,分早晚温服,疗程14天。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以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NIHSS评分下降46%-100%,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无效:NIHSS评分下降或上升超过18%,甚至死亡。中医症候疗效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风病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25(55.56)

17(37.78)

3(6.67)

42(93.3)

对照组

45

16(35.56)

19(42.22)

10(22.22)

35(77.7)


2.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 (5.08±0.37) 分低于对照组的 (6.45±0.41)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14a8e09d01a5_html_eb24027b7d183a3.gif,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观察组

45

13.57±0.62

5.08±0.37

78.8805

0.0000

对照组

45

13.48±0.65

6.45±0.41

61.3641

0.0000

t


0.6721

16.6409



P


0.5033

0.0000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同时也严重增加了我国医保负担。本病的主要致病机制是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使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或因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供应中断,引起脑细胞缺血坏死,产生言语不利、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4]。目前西医治疗脑梗死以抗血小板、调脂稳斑、营养脑神经等综合治疗为主。其中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类抗血小板药物,为治疗脑血管病的经典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噻吩吡啶类药物,可阻断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到达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二者联用可以多途径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进而更有效抑制血栓形成[5]。他汀类调脂药物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活性,加强脑缺血后血管再生能力,并且可以加快缺血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生产速度,缩小脑梗死体积,多方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胞磷胆碱为代表的脑保护剂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区域血液供应,提高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减轻缺血部位的组织损伤[6]。目前西医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可能产生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伤等多重副作用,且临床中许多患者经标准西医治疗后,神经功能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中医在充分把握中风病病因病机基础上,遣方用药,直达病所,中西医合璧,可达最大临床疗效。

中医方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中首先提到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肌肤不仁、舌难言等症状,即现在医家所谓的“中风病”。《灵枢·刺节真邪》指出“真气不足,邪气独留”为本病的病机之一,即为“气虚”,李东垣曰“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张景岳说“中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说明中风病以“气虚为本”。而气血互根,气能行血,血行则脉通;若元气亏虚,则血行不畅,瘀滞脑络,神明失用,发为中风,故而血瘀为致病之标;清代王清任也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经过历代医家学术发展,“气虚血瘀”逐渐成为缺血性中风的根本病机所在,治疗当以益气活血法为主,使气足则血生,瘀血去则脉络通。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起到大补元气的作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地龙、僵蚕通经活络,共为使药;甘草和中为使,诸药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辉,胡跃强,陈炜,吴晓清,吴丽君,潘能珍.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20,22(10):42-45.

[2]谢丽华,何飘,翟子豪,王小菊,谢姝杰,胡国恒,廖君.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半身不遂”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8):1348-1351.

[3]彭斌,吴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09):666-682.

[4]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9-180.

[5]赵应敏.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1,17(01):64-65.

[6]王亮,冯贺强,王欢.脑心通胶囊联合胞磷胆碱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2):2342-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