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石影艳

大庆市第五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711

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控制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9月开展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4~6月作为对照组研究期,在此期间采用常规血常规检验方法,7~9月作为观察组研究期,在此期间结合血常规误差产生原因采用相关控制措施,然后按照统计学方法在两组研究期内各选择165例样本进行研究评估及检验准确率、检验误差发生情况以及检验质量。结果:引起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原因、送检超时、标本保存不当、采血时间不合理以及抗凝剂问题。同时对照组前准确率为87.88%,检验误差率为12.12%,检验质量评分为(76.25±5.78)分;而观察组上述几项指标,分别为96.36%、3.64%和(89.37±5.06)分,观察组检验质量和准确率更高,且P<0.05。质量控制组。结论:质量管控措施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发生率,说血常规检验准确率和检验质量,更好服务于临床诊断治疗。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质控措施

血液成分以及各种细胞功能形态的变化,能够直接直观的反映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器官功能,因此在临床中经常会采用血常规来辅助检查,判断患者病因,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但是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的开展。此文章就对其中的常见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相关质控措施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血常规检验提供借鉴参考,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到9月进行研究,具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研究中,前一组有165例标本,其中男性87人,女性78人,人均年龄(41.69±5.33)岁;后一组也有165例标本,其中男性83人,女性82人,人均年龄(43.23±4.27)岁。按照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一般资料P值进行计算,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严格按照血常规检验要求采集标本并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标本鉴定。

观察组:在做好常规血液检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采用下述控制措施:(1)加强宣讲教育。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体检项目,详细告知其各项检前注意事项,比如饮食、用药等方面,同时应该提示患者体检前保持良好心情状态,避免剧烈的运动和情绪波动;(2)强化血液标本控制。全面结合血常规检验过程,从标本采集、标识记录、转运、保存等各个流程入手明确管理要求,并界定责任权限。血液标本在完成采集后,必须迅速送检至相关部门,同时在送检过程中必须做好对送检标本的储存管理,标本的转运必须做到动作轻微,禁止晃动。同时还需要按照要求,控制需要标本的储存温度、湿度,以免标本变质或者被污染[1]。(3)科学管理试剂仪器。用于血液检测的各种试剂和仪器,必须提前做好质量检验和维护检修,确保仪器试剂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以免在检测中因此而造成检验误差。(4)规范人员操作。结合血液检验流程和工作要求定期对检验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断增强综合工作能力,有效规范检验人员在检验中的行为[2]。(5)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管控制度。定期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出现的误差,明确误差原因,并对相关流程和制度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检验准确率;检验误差情况;检验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各项数据的分析处理都需要利用SPSS21.0软件来完成的,数据在处理完成后按照(614a8f2955ed1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和n%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只有在P<0.05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常规检验合格率和检验质量评分比较

在未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前,对照组检验准确率为87.88%,血常规检验质量评分为(76.25±5.78)分,而在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后,观察组检验准确率为96.36%,血常规检验质量评分为(89.37±5.06)分,后一组的检验准确率和评分都比较高,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两组血常规检验合格率和检验质量评分比较[(614a8f2955ed1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n%]

组别

例数

检验准确率

血常规检验质量评分(分)

对照组

165

145(87.88)

76.25±5.78

观察组

165

159(96.36)

89.37±5.06

P


0.005

0.0000

2.2两组血常规检验误差情况比较

对照组检验误差率为12.12%,共出现20例检验误差,其中有9例属于患者原因,抗凝剂问题有3例,送检超时和采血时间不合格有2例,标本保存不当有4例;观察组检验误差率为3.64%,共出现6例检验误差,其中各有2例患者原因和标本保存不当,各1例采血时间不合理和抗凝剂问题,由此说明在采用质控措施后,血常规检验误差显著减少,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2。


表2两组血常规检验误差情况比较(n%)

组别

n

患者原因

送检超时

标本保存不当

采血时间不合理

抗凝剂问题

总检验误差率

观察组

165

2

0

2

1

1

6(3.64)

对照组

165

9

2

4

2

3

20(12.12)

P







0.00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通过对被采集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各方面的参数数据,然后与正常参考值对比,就能够用于诊断评估患者身体情况,鉴别各类疾病。但是在具体检验中仍会因多种因素而影响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具体包括下述几方面:第一,被检测者自身影响。被检测者如果在体检前没有按照要求做好饮食饮水以及药物控制,就会因为食物药物等的影响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失真,同时患者在检验前受到过度刺激,比如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刺激,也会影响检验结果[3]。第二,标本采集时间。在不同时间段人体的机能以及新陈代谢会存在差异,如果采集时间不可选,就会影响最终检验结果。第三,标本处理问题。比如标本抗凝浓度达不到相关要求,抗凝剂添加不合理,这就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检测;第四,血液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如果放置时间过长或者储存的温度过高,都会引发标本变性变质,进而导致误差的出现[4];第五,检验人员影响。该方面因素主要指的是技术和设备操作方面的因素,比如采血速度、采血位置、检验仪器设备操作等出现问题。因此对于上述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从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标本控制、科学管理仪器设备、规范人员操作、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管控制度几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质控措施,在采用上述措施后,检验准确率从87.88%提升到了96.36%,误差率则从12.12%降到了3.64%,显著促进了血液检验准确度和质量的提升,且P<0.05。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服务临床诊断治疗,必须做好对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分析管控,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改进管控制度,确保血检结果的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邓瑰丽.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1):148-149.

[2]姚梁,张培珠,李美容.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建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0):1701-1703.

[3]王晓燕.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155,157.

[4]王若涛,杨虹,陈宗云.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