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宋倩颖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EICU 116023

摘要:脓毒症主要是由于全身出现了感染进而引发了炎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属于细菌感染类型或者是可疑感染灶。每一年全球死于严重脓素症的患者有很多,此病凶险,而且病死率非常高,而且大多数是由于心肌梗死而亡。最近几年,全球关于抗感染的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但是脓毒症病死率依然很高,此病往往会引发心肌病,需要的费用较高,耗资较大,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关于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以及应用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而本次通过知网收集整理了部分核心成果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脓毒症心肌病更了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引言

最近几年,心功能监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脓毒症心肌病,人们也有了新的认知,但是关于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方面依然没有较大的突破,各个学者仍需在此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本文将重点放在了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方面,对各个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关于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胡青,曹小平等人针对脓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分析,阐述了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改变、线粒体裂变、心肌细胞凋亡和自噬、钙离子失衡、炎性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其治疗包括常规治疗、β1受体阻滞剂治疗、褪黑激素、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右美托咪定和中医治疗等。

朱莉娟,谭利平在对脓毒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的分析中,站在流行学角度,对SIC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了阐述,表明发病机制包括超抗原与TOLL样受体(TLRS)相互作用,在诊断时可采用影像学技术、生物标记物;治疗时可使用多巴酚丁胺、钙离子增敏剂、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

林乐清,金光勇针对脓毒症心肌抑制发病机制的分子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提出脓毒症心肌抑制发病的分子机制复杂,包括心肌抑制因子、NO及NOS、Toll样受体(TL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组蛋白及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钠离子、钙离子以及自主神经系统。

、关于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的研究

贾依娜尔,董岩,杨立新针对脓毒症心肌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在对比A-PACHEⅡ、SOFA、血液学指标、治疗差异的对比中,SICM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发病率明显要高,而且A-PACHEⅡ、SOFA、PCT、IL-6、cTnI、NT-proBNP水平及大量升血药应用比重较高。

桑珍珍,郭晋平等人针对脓毒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治疗进行了分析,表明高龄、糖尿病、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外肺水指数≥14ml/kg、APACHEⅡ≥20分的脓毒症患者易并发SIC;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合并EVLWI≥14ml/kg、低镁血症及APACHEⅡ评分值≥20分是S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关于脓毒症心肌病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后负荷心功能参数(ACP)便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赵娟 赵鹏等人针对此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ACP值可判断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准确掌握患者ACP值,可及时发现病因,提高治愈率。

沈智丹,周喆等人针对脓毒症及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率控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采用伊伐布雷定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的心率、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伊伐布雷定还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症等作用。

刘一娜,马晓春针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血管活性药物选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多巴胺、血管加压素、β 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方法。

刘萍针对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疗效的分析中,得出结论:LVEF大幅度提高,NT-proBNP、cTnI有所下降,表明左西孟旦治疗脓毒症心肌病效果不错。

王伟,郝守艳等人针对老年患者脓毒症心肌病临床诊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脓毒症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与补体C5a活性增强、细胞因子合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RAS) 激活、p38/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RAS) 激活有关,并且指出了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梁志奇,吴晖针对康达心口服液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进行了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BNP、TnT、PCT数值、APACHEⅡ分值都比治疗前有所下降,而且康达心口服液结合西药使用者分值要低于西药治疗者,说明康达心口服液联合西医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非常不错。

总而言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导致脓毒症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而全身感染则是其中最致命的因素,不仅会使患者各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而且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重合,这也是此病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青,曹小平等.脓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华西医学,2020,35(11):1380-1385.

[2]朱莉娟,谭利平.脓毒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21,50(06):1068-1071+1078.

[3]林乐清,金光勇.脓毒症心肌抑制发病机制的分子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09):195-198+56.

[4]贾依娜尔,董岩,杨立新.脓毒症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0,26(02):122-125.

[5]桑珍珍,郭晋平等.脓毒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治疗[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06):416-419.

[6]赵娟,赵鹏等.后负荷心功能参数在脓毒症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03):273-276.

[7]沈智丹,周喆等.脓毒症及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率控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11):1393-1398.

[8]刘一娜,马晓春.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血管活性药物选择[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20,6(02):128-131.

[9]刘萍.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3):2922-2924.

[10]王伟,郝守艳等.老年患者脓毒症心肌病临床诊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5):1262-1265.

[11]梁志奇,吴晖等.康达心口服液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0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