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的潜在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3

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 CT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的潜在临床价值分析

文科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应用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本院对纳入患者均行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与常规轴位骶髂关节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显示情况、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的显示情况以及辐射剂量。结果 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显示情况比较(P>0.05);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显示情况比较(P>0.05);低剂量CT检查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CT检查(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应用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效果显著,且相较于常规轴位骶髂关节CT检查,其检查的辐射剂量更低,更为符合患者的诊断需求。

关键词: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强直性脊柱炎;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low-dose oblique coronal sacroiliac CT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 from December 2018 to December 2020. All included patients underwent low-dose oblique coronal sacroiliac CT examin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xial sacroiliac CT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two examination modaliti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tients' sacroiliac disease gradingDisplay of signs for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as well as radiation dose.Results the comparison of low-dose CT examination and conventional CT examination for the grading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showed (P > 0.05);Comparison of low-dose CT exam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 examination for signs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P > 0.05);Radiation do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low-dose CT than with conventional CT (P < 0.05).Conclusion low dose oblique coronal sacroiliac CT is effective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the radiation dose of the examination is lower and more suit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than conventional axial sacroiliac CT.

Keywords: low dose oblique coronal sacroiliac CT;Ankylosing spondylitis;diagnosis


前言:据临床调查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约为0.1~0.3%,但近年来受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影响,该病症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需引起重视[1]。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脊柱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HLA-B27关联密切,主要累及人体骶髂关节,可导致脊柱强直、纤维化病变,致残率高,需及早诊治[2]。解剖学提示,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后,绝大多数患者会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因此,有学者认为,可通过诊断骶髂关节异常状况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

[3]。影像学技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体组织脏器病变诊断方法,在以往诊断中,临床多采用X线技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但因早期患者病变并不明显,尤其是患者未发生关节间隙破坏或者形态改变时,X线诊断多存在漏诊状况,而随着CT技术的面世,此类问题则逐渐被解决,CT检查成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方式首选。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检查也发展出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等新类型,从而引发了临床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新、旧类型诊断效果的争议。对此,本文即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应用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70例、女患者14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7.24±5.64)岁。且研究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准允。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于本院检查中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并符合纽约分类标准[4];纳入患者近2年内层接受骶髂关节轴位CT,并能够提供相应影像资料;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无资料不全者。纳入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存在髋关节手术或脊柱手术史患者。合并其余风湿性疾病患者。检查依从性较差患者。

1.3方法

本院对纳入患者均行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与常规轴位骶髂关节CT检查,使用该仪器为GE 16层螺旋CT仪器,检查前,由检查人员先行告知患者大致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待患者准备就绪后,设置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40kV、管电流mAs、层厚3mm,先行常规平扫,扫描仪顶端向患者头侧倾斜20~25o,随后以锐利骨组织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行三维重建,获取图像后,送往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分析、诊断。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显示情况。依照纽约分类标准骶髂关节炎X线分级标准[5],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可分为5级,以患者骶髂关节正常为0级,以患者骶髂关节可疑异常为1级;以患者骶髂关节局限性骨侵蚀或骨硬化为2级;以患者骶髂关节中重度炎症并发一项或者多项症状为3级,症状有骨侵蚀、骨硬化、部分强直、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间隙增宽;以患者骶髂关节完全强直为4级。当患者分级为双侧骶髂关节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3级,便可认定其具有骶髂关节炎。

1.4.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征象的显示情况。征象纳入: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强直、软组织肿胀。

1.4.3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辐射有效剂量=剂量长度乘积*K(K为常数,通常成人腹部以及骨盆部的K值=0.015)[6]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Z或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显示情况

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显示情况比较(P>0.05)。详情见表1。

表1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显示情况[n(%)]

检查方式(n=84)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低剂量CT(n=84)

0(0.00)

8(9.52)

11(13.10)

47(55.95)

18(21.43)

常规CT(n=84)

0(0.00)

8(9.52)

12(14.29)

48(57.14)

16(19.05)

Z

0.2991

P

0.7649

2.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征象的显示情况

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显示情况比较(P>0.05)。详情见表2。

表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征象的显示情况

检查方式

关节面侵蚀

关节面下骨质囊变

关节面增生硬化

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

关节强直

软组织肿胀

低剂量CT(n=84)

66

52

29

47

22

34

常规CT(n=84)

68

52

28

48

22

34

X2

0.1470

0.0000

0.0266

0.0242

0.0000

0.0000

T

0.7009

1.0000

0.8706

0.8763

1.0000

1.0000

2.3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辐射剂量

经计算,84例患者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容积剂量指数=11.42mGy,剂量长度乘积为(225.22±9.74)mGy*cm,辐射有效剂量平均值为3.38mSv。84例患者常规轴位骶髂关节CT检查容积剂量指数=26.72mGy,剂量长度乘积为(435.26±39.75)mGy*cm,辐射有效剂量平均值为6.64mSv。低剂量CT检查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CT检查(T=47.0374,P=0.0000,P<0.05)。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类以脊椎为主要病变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患者下背部、臀部疼痛、僵直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若未能及时诊治,还可导致患者终身性的残障。

在传统诊断中,临床遵循1984年强直性脊柱炎纽约分类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即采用X线检查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状况,但因X线诊断敏感性较低,误诊、漏诊状况不在少数;随后的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对MRI检查诊断骶髂关节病变进行分析,并将其纳入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技术行列,但在之后的临床研究中,大量的结果指出,MRI诊断敏感性过高,阅片难度较大,且诊断价格昂贵,对医院医疗水平要求较高,难以大规模普及;至此,寻求更为有效、低成本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方法成为医学上的热点[7]

2015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影像学在脊柱关节炎诊断与管理中应用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首次提出强直性关节炎患者可应用骶髂关节CT检查进行诊断,也由此拉开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CT检查诊断的帷幕[8]

与传统X线技术相比,CT检查分辨率更高,层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图像更为清晰,且对患者骨皮质改变、软骨下囊改变甚至是轻微的软骨下侵蚀、骨化等均有极高的灵敏度,诊断能力显著提高。

本文中,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显示情况比较(P>0.05);低剂量CT检查与常规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显示情况比较(P>0.05);由此可见,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应用不同类型的CT检查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低剂量CT检查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CT检查(P<0.05),则表明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辐射量的降低,而随着我国居民保健意识的提升,这一点,更为符合患者对安全诊断的要求。

此外,临床调查显示,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13~31岁中青年人群,而此类人员多为家庭主要经济劳动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有效诊治强直性脊柱炎,不仅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作用显著,也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中应用低剂量斜冠状位骶髂关节CT检查效果显著,且相较于常规轴位骶髂关节CT检查,其检查的辐射剂量更低,更为符合患者的诊断需求。


参考文献

[1]朱莉莉,袁新平,邵艳波.螺旋CT与MRI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J].系统医学,2017,2(22):82-83,86.

[2]庄晓晖.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分析与CT表现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7):1270-1271,1274.

[3]白石. CT低剂量扫描与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31):2.

[4]刘勇. MRI与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2(14):162-163.

[5]曹学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放射影像学检查的运用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99-100.

[6]林建. 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2019,32(19):27-29.

[7]纪标水.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意义分析与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2):29-30,104. 

[8]金璐. 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及评价关节损伤程度的效果研究[J]. 四川医学,2020,41(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