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曾艺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0年1-12月间接收的新生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至A/B组中,前者予以股静脉采血,后者予以外周动脉采血;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观察对比可见,B组新生儿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对比A组提升明确95.24%>78.57%;同时,该组新生儿在采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对比A组也有明显降低4.76%<19.05%(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予以外周动脉采血能够有效促进其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的提升,降低新生儿的痛苦,同时也能有效规避采血中不良时间的发生,应用价值明确。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不良反应

新生儿即为分娩后28d以内的婴儿,在这一阶段,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对其日后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合理进行新生儿早期疾病筛查尤为关键[1]。在新生儿病症筛查中,血液检查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但新生儿的血管相对较细,故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概率较低,往往会对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痛苦。故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经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0年1-12月间接收的新生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至A/B组中。A组新生儿男、女比例为22/20;胎龄:37-40周,均值为(38.55±2.21);日龄:10-22d,均值为(16.85±3.57)。B组新生儿男、女比例为23/19;胎龄:37-41周,均值为(38.67±2.34);日龄:10-23d,均值为(16.97±3.62)。比较两组新生儿间一般信息数据无明确区别(P>0.05),可比。

1.2 方法

A组行股静脉采血法:需协助新生儿为仰卧位,然后将其臀部抬高,并使用尿布将其会阴部包裹住,以免新生儿在穿刺时排尿。同时还可以采用约束带在穿刺时对新生儿进行肢体约束,以免由于新生儿乱动导致穿刺无效。此外,穿刺人员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需在消毒后才能为新生儿进行穿刺,穿刺点则需选择其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并在有明显动脉搏动部位穿刺,进针5mm左右后需缓慢提针,在穿刺后需及时以无菌棉签压迫止血。

B组行外周动脉采血法:协助新生儿取仰卧位,保持两手自然伸直,穿刺操作者需一手将新生儿的侧手肘关节托住,并以拇指绷紧其前臂,然后以另一只手触摸肱动脉,在较粗处标记,并在消毒不后进行穿刺,进针时需与皮肤保持20°-45°夹角,在抽取足够血量后拔针,最后以无菌棉签压迫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收集数据纳入SPSS 25.0软件处理。计量及计数部分数据以(614be538e263b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表示,并以t/χ2检验;组间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经统计,B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A组有明显提升95.24%>78.57%(P<0.05)。见表1:

表 1 2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一次性穿刺成功患儿例数

占比

A组

42

33

78.57

B组

42

40

95.24

χ2

5.126

P

0.024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对比,B组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显著低于A组4.76%<19.05%(P<0.05)。见表2:

表 2 2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溶血

凝血

血肿

呼吸暂停

发生率

A组

42

3(7.14)

2(4.76)

2(4.76)

1(2.38)

8(19.04)

B组

42

1(2.38)

0(0.00)

1(2.38)

0(0.00)

2(4.76)

χ2

-

-

-

-

4.086

P

-

-

-

-

0.043

3.讨论

对于新生儿来说,血液检查是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的最常见检查方式,其也是能够较为准确掌握新生儿基本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血液检查一般是新生儿护理中非常关键且不可省略的一部分,但由于新生儿的血管一般比较细,再加上新生儿往往难以有效配合抽血操作的执行,因而其通常会在抽血检查过程中由于疼痛而出现较大的抵抗行为,导致穿刺一次性成功率较低[2]。而在新生儿抽血检查中,若无法有效对其疼痛程度进行有效的干预,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生儿的生理健康以及行为能力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对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带来一定的损伤,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由于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时间较短,故其身体机能往往也较弱,这就会导致其血管内充盈度相对较低,这也是新生儿采血的一大难点之一。

在既往新生儿护理中,多采取股静脉穿刺采血进行血液检查,但是这一采血方法对医护人员的穿刺技术及护理技能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针对血管细小的新生儿来说,若在穿刺中仅仅凭借自身的经验感觉操作,往往会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升,并为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生理痛苦。此外,股静脉是机体重要的大血管之一,一旦出现穿刺不理想情况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有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外周动脉采血能够有效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感,并可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规避不良穿刺反应的发生。结合此次研究可见,经外周动脉采血后,B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95.24%>78.57%,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4.76%<19.05%(P<0.05)。该结果显示对比股静脉穿刺采血,经外周动脉采血效果更为理想,且安全性更高。分析可见,在外周动脉采血法下,能够通过采血部位的改变,使采血视野更清晰,且止血操作更方便,故可有效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穿刺成功率[3]

综上,将外周动脉采血法用于新生儿护理可促进一次采血成功率提升,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新生儿舒适度,效果可靠,可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艳, 丁晓华, 陈小霞. 改良足跟采血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017(011):95-96.

[2]郑秋英.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 018(003):134-136.

[3]兰芬芬.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v.6(2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