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屈文玲

第十师北屯总医院 新疆 北屯市 836500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此类病情具有反复性,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在实际的治疗阶段也缺乏特效的药物和方法。机械通气属于目前常用的治疗措施,通过此类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刺激,但随着机械通气的时间不断延长,容易引发呼吸机肺炎问题,需要充分的掌握呼吸机的指征和参数调节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保障治疗措施的周密性,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策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属于呼吸内科临床阶段常见的机械通气使用原因,在传统治疗理念的影响下通常会在患者呼吸微弱、神志不清或者呼吸停止时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因而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在治疗该类病重时需要通过对病理生理、呼吸肌以及机械通气等生理学效应进行研究,在充足的临床实践经验引导下,对机械通气方法加以改进,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症状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一、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上机指征

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早晨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检测,且相对指征需要适当放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例来说,很难找到准确的标准或者节点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法,在做出此类决策之前需要充分的依据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在近期所呈现出的通气功能和肺部感染变化趋势。若在实际的病情治疗阶段或者发展阶段无法对相关病症情况加以控制,则会导致患病状态逐渐严重,加大了治疗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难度,为预后治疗造成了不良影响。若使用一般积极性治疗措施之后患者的病情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或者出现加重情况时,需要立即使用包括机械通气在内的有效治疗手段,及时的阻断或者纠正患者的通气不良、呼吸肌疲劳以及痰液引流不畅等现象,将此类治疗方法作为病理生理环节的关键内容,快速的缓解患者的病情和患病状态。另外,对于感染情况较为轻缓且气道分泌物较少,但出现呼吸肌疲劳问题患者来说,可以采用无创性的静鼻口罩或者鼻罩机械进行通气治疗,对患者的呼吸肌疲劳症状予以改善,从而促进患者的通气功能尽快恢复,进一步强化患者的咳痰能力,为患者的治疗阶段带来积极作用。对于感染较为严重且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病例来说,可以使用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并将其与机械通气法进行衔接使用,从而形成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法。在使用建立人工气道时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痰液能够得到充分引流,还可以获得良好的通气效果。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和参数的调节

首先,需要对呼吸机的吸入气压力进行调整,并设定合适的压力范围。若压力设定较小,则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若设定的数据较高,则会导致实际的吸入吸氧浓度受到稀释影响而有所下降,影响了最终的治疗效果。其次,还需要保证呼出气压力设置的合理性,在通常情况下可将其定为4cm H2O。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时需要确保机械能够持续处于运行的状态,若中间需要暂停时,整体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每天需要保证患者能够使用6个小时以上的无创呼吸机,且总体的治疗时间需要高达16个小时,平均食疗时间为3~7天。最后,在调节参数时,需要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对参数进行逐步调节,吸气压力的初始数据需要保持在8~12 cmH2O,待5~20分钟之后再将其增加至适宜的水平。

三、关于无创性机械通气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例的早期拔管撤机策略

在传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机治疗法操作过程中,短期之内可以对感染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但由于气道阻塞状态和呼吸肌疲劳,导致患者的自主通气功能难以满足自身机体的需求,所以仍然需要依靠机械进行通气。随着机械通气的时间不断延长,由于人工气道的存在和使用,所以极易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问题,使相关病症不断反复和延迟,导致患者加大了对呼吸机的依赖程度,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使患者的支气管-肺部感染问题可以得到高效治疗,并在3~5天之内实现有效控制,不仅痰液量可以逐渐减少,还能够降低痰液的粘稠程度,颜色转为白色时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白细胞的计数也会随之降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例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现象,并且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支气管肺部感染加重;另一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于急性发作的时期,从而加重了气道阻塞问题,使原本已经处于疲劳状态的呼吸肌负荷不断加重,引发了感染中毒、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导致机体功能逐渐耗损,进一步出现了通气泵衰竭问题。上述两个方面内容属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机的主要原因,在此类病例撤机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

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可以对气管导管予以拔除,并换用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法,协助患者解决呼吸肌疲劳和通气不良的问题。通过将此的治疗方法与传统同样条件下以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为主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使用无创方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还能够降低呼吸相关肺炎问题的发生几率,强化病人的耐受性,进一步提升了撤机的成功率,缩短了患者在ICU病房的时间,达到了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使用此类方法主要是受到了支气管-肺部感染、通气功能不全、呼吸肌疲劳等情况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上机和撤机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解决。一方面,在上机的早期阶段,当感染和呼吸功能不全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时,可以采用经人工气道有创通气法,快速的解决感染和严重通气不良等问题。另一方面,当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时,自主通气不良则成为了机械通气的主要诱因,需要及时的拔除人工气道,避免引起后续的感染问题,将其换用为无创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或者功能不全等问题予以解决,为撤机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研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阶段的重要内容,由于此类疾病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急性发作期过后,虽然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患者的肺功能仍然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在患者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水平不断降低的同时,还会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病症反复发作,引发了心脏病发症等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机械通气可以实现对患者呼吸道的有效刺激,若实际的通气时间较长,还会引发呼吸机肺炎。为此,需要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予以改进,从而提出更加周密的解决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预后进行综合评估,及时的掌握上机特征,选用合理的机械通气方法实现对感染情况的有效控制,对患者的通气功能衰竭予以纠正,选用科学的拔管时间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艺武.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J].饮食保健,2018,(51)

[2]陈云辉,郑利先,罗巍,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J].中国老年学,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