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林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丁晓丽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411)

摘要:本文对林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机;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异常、肠道感染、黏膜免疫和炎性反应、脑-肠轴功能紊乱、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食物不耐受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参与IBS发病。IBS的胃肠道症状和其他躯体、内脏及精神合并症,不同程度地损害了IBS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医师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现综述如下。

1详审病因,突出肝郁脾虚的发病机制

肝脾两脏的关系密切,肝属木,脾属土,两者互为依存又互相影响。“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盖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脾为阴土,主运化,其性阴滞,须依赖肝之疏泄,始能运化有度,此为“上得木而达”;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性疏泄条达,且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才能刚柔相济,即“脾土营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指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反胁痛”,若肝气过盛,则木旺克土,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原文中还指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腹满溏泄肠鸣”,脾土受困,脾失健运,亦会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肝脾两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关系。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郁脾虚是 IBS-D 最多见的证型,该证在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状态的发生率高达 48.3%。近年来研究提示,肝疏泄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关系密切,即参与消化系统神经一体液功能的一部分。而与IBS发病有重要意义的胃肠激素、免疫调节功能在脾虚患者体内都有改变,也反应出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发病及病因学认识上有其一致性。

2 治则以琉肝健脾为主,擅用痛泻要方

林教授在长期临床中认识到,IBS的腹痛、腹泻与士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虚肝旺的痛泻之症颇为相似。正如《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病机也主要在于肝脾不和,脾虚肝旺,故用痛泻要方正合病机。李东垣曾谓防风“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陈皮辛温理气燥湿醒脾,尚能行气止痛。全方用药精当,实为抑肝扶牌、缓急止痛之良方。有Meta 分析表明,该方治疗 IBS-D 效果较为明显,罗马Ⅳ亦认可其作为植物药用于本病的治疗。林教授临证多喜用该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认为痛泻要方虽为泄泻立方,但法为抑肝扶脾,能起到调节肠道功能之用。使用时可不必拘泥,亦可用于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因肝郁则气机不畅,脾虚则运化无权,肝脾不和可导致升降失调,肠传导失司,大便内停,发为便秘,即“气内滞则物不行”,患者在便秘的同时伴有胸胁胀满、嗳气、纳少、脉弦等肝郁脾虚之症,长期用本方能起到顺气导滞、解郁通便之功。

3 运用时随证加减,灵活处方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腹痛较甚者,重用白芍,并合用甘草,此乃芍药甘草汤之意,酸甘并用,人营和阴,以养其筋脉,和中缓急。胁腹胀满较甚者,加柴胡、枳壳疏肝达气、理气止痛,或用青皮、木香疏肝醒脾,理气散结。腹泻较甚,且伴有腹坠胀肠鸣者,为脾之清阳不升,湿浊滞留肠道,加葛根配合防风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止泻。部分患者大便呈糊状,伴有大量白色或透明粘液,属小肠吸收或分泌功能障碍,可加泽泻、茯苓、生薏苡仁以利湿化浊。对于腹泻日久,伴有大便溏薄、次数较多、腹中冷痛等脾阳虚弱症状者,可在痛泻要方中加用乌梅、肉豆蔻、补骨脂收涩固肠,以抑制过于亢进的肠蠕动,乌梅与防风相伍,更具抗过敏作用,在此运用可起到减轻肠道易激状态的作用。若患者病久,脾肾阳虚,阴寒凝滞者,加肉苁蓉、当归、怀牛膝、核桃仁以助温补脾肾,养血润肠之功。

4 从整体出发,重视身心调理

现代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常有紧张的生活经历,在治疗中最主要的是在医师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林教授谓“因郁致病,郁去则病除”。临诊时,常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预后,说明本病属良性疾病,同时简单介绍肠道运动规律,使其明了症状起源,消除对本病不必要的恐惧感,使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和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心理矛盾和情绪紊乱,此时用药往往事半功倍。对于有可能引起症状的过敏食物如海鲜及产气食品、高脂肪食品等嘱患者尽量避免,以减少病情复发,有条件情况下,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生括规律及良好的心境,增强体质,整体调理以利于疾病痊愈。

5病案举隅

张某,男,70岁。初诊时间:2020年9月21日。主诉:反复腹痛腹泻2年加重2周。病史:患者于2018年9月开始出现反复腹泻,每日大便少则3~4次,多则7~8次,质稀色黄,时有黏液,圊前腹痛,泻后痛缓,无便血,无发热,曾于2019年9月至外院检查肠镜及小肠CT未见明显异常,予培菲康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服黄连素后症状减轻。近半个月来食辛辣火锅后症情出现反复,每日至少解便4~5次,第一次大便成形,其后质稀烂如泥,有时伴黏液,肛门口灼痛,无便血,无发热,时有腹痛,泻后得减。为求中医治疗,来龙华医院就诊。有胆结石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疾患史。刻诊:腹泻肢冷,得温不减,纳差,寐欠佳,小便调。舌红苔薄腻,脉弦。辅助检查:肠镜(2019年9月外院):未见异常。小肠CT未见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病。

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木旺土虚,肝气乘脾。

治疗原则:抑木扶土,调肝实脾。

处方:痛泻要方加味:陈皮10g , 白术15 g ,炒白芍15 g ,防风10g ,乌梅20g ,法半夏9g ,茯苓10 g ,山药15g ,太子参15g ,莲子10g ,黄芪20g ,麦冬10g ,五味子10 g ,盐补骨脂15g ,甘草6g ,黄连5g , 7 剂 ,水煎服 , 每日 1 剂 ,早晚分服 。

二诊:大便每日2~3次,晨起成形,午饭后不成形,脾气急躁,夜卧不宁,舌红苔薄腻,脉弦。三诊:大便每日1~2次,成形,因素嗜辛辣,食辛辣之品则腹泻次数增加,忌口则泻缓质烂,无腹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小弦滑。

按语:此案例中患者素嗜辛辣,有胆囊结石病史,大便稀烂,肛门灼痛,乃肝胆湿热体质,然患者腹泻肢冷,得温不减,又有脾虚失于温养之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笔者以痛泻要方加乌梅柔肝养脾,弃用苦温燥湿的苍术、厚朴辈,加用甘淡渗湿的扁豆衣、薏苡仁,全方性味平和,健脾而无壅滞滋腻之弊,祛湿而无温燥生热之患。二诊患者脾气刚烈,烦躁少寐,加用煅龙骨、煅牡蛎重镇潜阳,以防肝风内动。三诊患者腹泻已止,但辛辣之品易助长湿热为患,加用葛根、黄芩清利湿热,疏理中焦。

6 小结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病,现代医学治疗存在其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 林江教授在详审病因基础上,抓住肝郁脾虚这一主要发病机制,紧扣“脾虚为本,肝脾不调、寒热夹杂”的核心病机,活用痛泻要方基础方,随诊加减。临证同时注重中西互参、因人制宜、身心同调,不拘泥于分期,不局限于经验方,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孟婷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肝郁脾虚型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2]赵海燕,胡乃强,黄适,等.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的 Meta 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7,23(4):78-81.

[3]DROSSMAN D A.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中文翻译版)[M].方秀才,侯晓华,主译.4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1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