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主心下满”理论探讨针灸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基于“井主心下满”理论探讨针灸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史巧

陕西 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井穴在五腧穴中被喻作水的源头,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其既是十二经脉的起止穴,又是根结理论中的“根”之所在。阴井木,阳井金,根据五行属性,肝属木,肺属金,肝肺调节全身气机,因此井穴在临床应用上很有特点。从《难经.六十八难》中“井主心下满”发思,结合临床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并发症,探讨井穴在治疗胃肠道不适,改善术后症状上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井主心下满;胃肠道运动功能;井穴

“井主心下满”语出《难经.六十八难》,其中井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经 脉 十二 ,络 脉 十五……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所出”指井穴为十二经脉经气初始生发之处,将水流的流动变化作为气血的源头,如日出东方为始,万物复苏之春。再者“心下满”意为心下部位痞满不舒。由此引申为井穴治疗心下部位的不适,即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胃胀胃痛、术后肠绞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1.“井主心下满”理论研究

1.1井穴的理论依据

井穴就好比日出的东方,阳气升发,欣欣向荣,万物萌生。《难经》借用自然界水流由小变大,由水源出发直到汇聚成河的自然现象来比作人体经络中气血的运行,其中井穴即为气血生发的源头。同时,井穴多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也证明了井穴与人体气血关系密切。再者,《难经》中所提出的五腧穴理论与《灵枢经》中的标本、根结理论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都意在说明人体经络中气血运行的方向和大小。“标”、“结”如植物的末梢,而“根”、“本”如植物的根系与主干。井穴就好比《黄帝内经》所说的“根穴”、“本穴”,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井穴的重要性,将它比喻成植物的根,是气血生发的源泉。

1.2历代医家对“心下满”的说法

“心下满”指自觉心下痞塞满闷,外无胀急之形,压之不痛或微痛为表现的病症。多因情志不畅,起居不慎,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引起,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而成。《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心下满”,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由此可知在《伤寒论》中,“心下满”不是一种病名,而是一种症状名,可见于结胸证,也可见于痞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矣。”认为“心下满”是一种心下胃脘部外形高起、触之满硬的症状。理解到这里,笔者想到在现代医学中,西医对于一些急腹症或者妇科疾病,往往需要开腹手术,术前要求空腹禁食,这样既给病人带来情绪上的焦灼不安,也打乱了脾胃气机,往往还没有进手术室,就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术后可能会引起水液、电解质紊乱,或手术中对患者进行麻醉、暴露、牵拉等,引起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处于暂时性麻痹出现腹痛,腹胀等反应;再者患者术前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导致活动量少,胃肠功能恢复较为缓慢;最后由于手术的创伤、营养不均衡等其他因素也可导致胃肠道不适的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引起胃肠道功能受损、肠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此类症状很是常见,但是往往没有很好的办法预防或者改善。由此笔者考虑到,发生此类症状与“心下满”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相似,均是因为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不拘泥于心下痞塞,胸膈满闷等状,可以与现今的临床结合,中西医合璧,灵活运用。

2.“井主心下满”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中医认为,相对于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情志不舒等因素,术中创伤是一较新的现代致病因素,一方面存在原来基础病变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手术创伤、器官切除、术后并发症等。而在腹部围手术期应激中,疾病正邪相争,自稳调节的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相互作用。手术会损害人体元气,气虚血行不利导致血脉瘀阻,气机不畅,腑气雍滞。手术破坏气机的正常运行,会使升降功能失调,腑气下行不畅,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排气、排便停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秘,是阳明实证的表现,中医角度分析,是肝气、肝主疏泄功能的病理体现,患者表现的情志不舒、气血亏虚、气机失调、脾胃功能失调等亦与此相关。中医在主动干预,预防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方面发挥着优势。其中“井主下心满”,指十二经井穴能治心下胀满的疾病。对应五行而言,十二经井穴属木,在五脏中,肝亦属木。肝应春季,喜条达,恶抑郁,肝脉贯膈,上注肺布胁肋,肝木为病,故心下满。《难经》载井穴用于痞满治疗,因为阴经井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气机疏泄;阳经井穴属金,内应于肺,肺可调气,故井穴具有较强的调气作用以消除痞满症状。应用到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中,可通过针灸井穴,缓解术后引起心下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操作方法

3.1实证用泻法

由于手术创伤,损伤血络,离经之血留滞腹腔,瘀血壅郁;术中出血,术前后禁食,卧床制动等原因,引起腹实证,通常采用三棱针或较粗毫针点刺井穴。点刺穴位前,先用左手拇指、示指推按穴位周围,使血液积聚在点刺部位,再进行常规消毒。点刺时,右手持针,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抵住针身,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井穴,迅速破皮,根据情况可放数十滴不等,也不必按压止血,令血尽出即止。平时配合按摩井穴。

3.2虚证用补法

由于患者本身气血虚弱,平素身体欠佳,脾胃运化失常等问题,再加上病痛折磨,正气亦虚,此时就应该采取补法,通常选用艾灸即可,一般灸1-3壮。在术前和术后均可采用此法艾灸井穴,不仅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还可以预防疾病。

4.小结

因“井主心下满”引发的思考,使本人明白,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精读与深思,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可以让我们一生去享用。现代医学固然发达,手术可以治疗诸多疾病,但是我们仍要秉承“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观念,通过中西医结合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如今的医疗水平虽然已经比较发达,中医针灸在治疗疾病上取得的疗效也令广大的患者所接受。但我们还需要更加谨慎的面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使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作为医者,我们应潜心钻研,更加努力的去探究医学之中的奥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行业,服务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刘耶露,林先刚,余金谊.试论井穴补泻[J].中医学报,2019,34(02):242-244.

  2. 余楠楠,陈泽林,郭义.井穴配伍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06):1451-1453.

  3. 朱韪.井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08):31-33.

  4. 朱文宏,马文珠.井穴临床应用之我见[J].针灸临床杂志,2001(08):41-43.

  5. 马惠芳,郭长青,马文珠,梁军.试论井穴[J].针灸临床杂志,2002(09):3-5.

  6. 黄国能. 痞满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614d4a5de7ed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