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类西药应用的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6
/ 2

临床抗菌类西药应用的不良反应

李 冰

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总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讨论临床抗菌类西药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针对300名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从中掌握病人服用抗菌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共有63名病人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男女病人分别有41名和22名,男病人占比为65.08%,女病人占比为3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使用的药物种类包括头孢类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和碳胺类,和其他抗菌类西药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当中,位列前五的包括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哌拉西林/舒巴坦、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对于抗菌类西药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具体的规定,同时要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1】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临床;不良反应



从临床效果来看,使用抗菌类西药会导致病人产生不良反应,并且呈现出上升态势。而这主要是因为不严格遵守用药规定所致。同时不良反应会危害到病人的脏器系统,更为严重的话会导致病人死亡。所以今后在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时,应对药品做好细致的检查,并严格对药品进行管理。接下来,本文就对300名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对300名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资料均非常完善,并且没有患过器官性疾病、精神疾病,也没有凝血机制障碍。此外,病人均自愿配合治疗。在所有病人当中,男女病人分别有167名和133名,年龄在1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2±5.96)岁。

  1. 方法

统计病人在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时所应用的药物类型、产生不良反应病人的主要年龄段、和导致病人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2】

(三)统计方法

通过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二 结果

  1. 抗菌类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在全部病人当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共有63名病人,占据总病人数量的21.00%。

  1. 性别和年龄

在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人当中,男女病人分别有41名和22名,其中男病人占比为65.08%,女病人占比为3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人普遍超过40岁。见表1。

1 抗菌类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n%

年龄

分布

1-10

4.76

11-20

1(1.59)

21-30

8(12.70)

31-40

10(15.87)

41-50

11(17.46)

51-60

13(20.63)

>60

17(26.98)










(三)抗菌类西药种类分布

在全部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当中,使用头孢类菌素类药物的有25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39.68%;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有17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26.98%;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11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17.47%;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有5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7.94%;使用氨基糖苷的有4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6.35%;使用碳胺类药物的有1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1.59%。和其他抗菌类西药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抗菌类西药种类分布(n%

药物种类

占比

孢类菌素类

25(39.68)

喹诺酮类

17(26.98)

β-内酰胺类

11(17.47)

大环内酯类

5(7.94)

氨基糖苷

4(6.35)

碳胺类

1(1.59)









(四)导致病人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

在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当中,位列前五的包括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哌拉西林/舒巴坦、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见表3

3导致病人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n%

药物名称

占比

左氧氟沙星

13(20.63)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

9(14.29)

哌拉西林/舒巴坦

8(12.70)

五水头孢唑林钠

8(12.70)

头孢哌酮/舒巴坦

7(11.11)

其他

18(28.57)












三 讨论

抗菌类西药已经广泛使用到了疾病治疗当中,不过病人的不良反应率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通过研究了解到,在一年的时间内,抗菌类西药以超过了92%的使用率,而不良反应出现率则为20%。原因在于没有按照标准规定应用抗菌类西药,从而导致病人身体内产生耐药菌株,最终影响了治疗效果,为此今后在使用抗菌类西药时,应对药品做好细致的检查,并严格对药品进行管理。4】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

在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人当中,男女病人分别有41名和22名,其中男病人占比为65.08%,女病人占比为3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人普遍超过40岁;在全部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当中,使用头孢类菌素类药物的有25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39.68%;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有17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26.98%;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11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17.47%;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有5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7.94%;使用氨基糖苷的有4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6.35%;使用碳胺类药物的有1名,占据总病人数量的1.59%。和其他抗菌类西药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所使用的药物,位列前五的包括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哌拉西林/舒巴坦、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舒巴坦。

综上所述,对于抗菌类西药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具体的规定,同时要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媛媛.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0):1514-1515.

[2]王晓璐,刘阳,车云秀,等.某三甲医院2015—2017年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探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8):776-778.

[3]陆东裕.对医院抗菌类药物进行专项管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4):118-119.

[4]徐红鹏,贺一.枇杷清肺饮加减对比抗菌类药物治疗寻常型痤疮的META-分析[J].大众科技,2016,18(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