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

刘治家

甘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 甘肃省兰州市 730010

【摘要】 近视是全球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受到瞩目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亚洲人群近视患病率居世界首位,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基于国内外有关近视方面的大量研究,本文总结并阐述了近视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及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本文为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干预手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近视;机制;防控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良性屈光状态和眼部疾病。据科学家预测,2050年近视患病人数将高达世界人口数半数以上,超过47.58 亿人,此种严峻形势使近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1]。同时近视也为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其中亚洲人群居首位,欧美国家相对较低。有关研究分析表明。近视成为2010年之前世界范围内低视力首要病因,也是致盲重要病因之一。到2050年,高度近视或将成为全球范围内首要致盲病因。

1 近视的发病机制

    1. 遗传理论 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就开始对近视遗传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研究表明,近视作为一种成因复杂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成分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许多学者根据双胞胎对的相关性估计近视的遗传力。目前得出不同国家、种族间近视遗传度为15% ~ 98%。研究发现,与近视相关的遗传基因以及变异在家庭、种族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为在迈向近视的遗传学探索的道路上提供新的思路。

    2. 环境学说 关于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占据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还是独立作用于近视的发生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疑问。目前很多关于影响近视环境因素的研究表明,随着儿童暴露在户外时间的缩短、教育程度的升高和近距离工作时间的延长,近视程度往往是加重的。

1.3生化机制 有学者提出后巩膜结构的改变伴眼球大小的改变是近视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在大量人离体眼球和动物活体眼球实验中发现,近视的眼球巩膜较薄,伴随着胶原蛋白等巩膜成分的减少、核黄素及紫外线促进巩膜上胶原蛋白交联对眼轴伸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缓近视发展。

1.4其他理论

1.4.1 调节理论 调节是指人眼睫状肌收缩导致结晶状的弯曲程度增加,从而改变眼睛的屈光力,使近处的光线投射在视网膜上,以达到视近物的目的。有许多学者发现,近视患者伴随着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下降),但这是近视产生的结果抑或是近视发生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1.4.2 周边离焦理论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黄斑去中心凹对人眼视敏度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中学凹在视网膜中占据的面积较小,因此周边视网膜对于人眼视力的影响可能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作用。

1.4.3 形态剥夺理论 形态剥夺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中断光路以干扰神经系统视觉输入和反馈的信号,使眼轴伸长影响正视化过程诱导近视的发生。

2 近视的并发症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存在的青少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视网膜井发症发生率升高,而视力丧失往往与这些并发症相关[2]

2.1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率约占病理性近视人群 5.2%-11.3%。目前荧光素血管造影技术(FFA)是诊断 CNV的金标准.并且可判断其活动性,而近年来新兴的影像学光学相干斯层扫描成像技术(OCT)可进一步辅助诊断和判断。

2.2 圆顶黄斑 圆顶黄斑(DSM)的概念是由于有用研究观察到高度近视发生后极葡萄肿(PS)患者的眼底出现向内凹陷的中央凹部而提出。

2.3 视网膜撕裂 玻璃体后脱离(PVD)作为年龄相关性改变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继发性视网膜撕裂。

2.4 黄斑裂孔 由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最常见于黄斑裂孔( MH)患者,且眼轴越长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越高。

2.5 青光眼 许多研究证明了高度近视者与非近视者相比较,发生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概率更高。随眼轴长度的增加、屈光度的负向增加、视盘旁delta区扩大和视盘增大,发生视神经病变的概率增加。

3 近视的防控

3.1 抗毒蕈碱类乙酰胆碱药物 据目前报道,抗毒蕈碱类乙酰胆碱药物是对近视控制效果较为显著的交药物之一。有实验表明,抗毒覃碱类乙酰胆碱药物通过拮抗α2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近视的发展[3]

3.2 单光框架眼镜和双焦或多焦点框架眼镜 目前单光框架眼镜是较为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证实适当矢矫可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疗效,可在临床中发现欠矫可能会加快近视进展。

3.3 双焦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双焦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的理论基础是周边离焦理论。由于该镜片舒适、安全及适用范围广泛,使用多焦软镜来矫正和控制近视进展者逐年增加。

3.4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状使中央角膜平坦、中周部角膜陡峭,以改变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目的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与配戴单光框架眼镜相比,OK镜组眼轴伸长率减少33%。OK 镜对于控制近视进展和眼轴伸长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因而在近视人群中广泛应用,因此配戴 OK 镜的安全性也受到高度重视。

3.5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GP)通过均匀的泪液层及镜片屈光度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它具有较好的生理相溶性、透氧性、适用范围广泛性,较多应用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近视控制与矫正。自1978 年起,RGP相关性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4 总结与展望

近视在近些年进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已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科学家们试图从近视的发病机制入手寻找线索,以期待从源头解决问题,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仍众说纷纭,难以得到统一的结论。诚然,近视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近视的防控可通过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同时加强对近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来实现。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攻克近视这一难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高欣,王旸.中医药防治近视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20,(4).557~560.

[2]王立书,陈如利,吴飞.青少年看近视疲劳的检查、分析与处理[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9,(7).98-102.
[3]唐敏,岳丽菁,王霜玲,等.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