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提取物的毒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3

丹参提取物的毒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王志芳、于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157011

摘要 目的:对丹参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进行毒理学研究。结论:丹参提取物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最大无损害作用剂量大于0.83g/kg体重,相当于人体推荐摄人量的100倍。丹参提取物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关键词:丹参 安全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血脂在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调脂药有他汀类、倍特类、烟酸及胆酸螯合剂,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增加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概率,破坏肝脏功能,引起轻度肾脏损伤等等,阻碍了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1-2]。因此,急需开发出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的降血脂产品。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味苦、微寒,入心、心包及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之功效。我们对丹参提取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为原料开发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受试物 丹参提取物 人体推荐量0.5g/d,是以丹参经65%乙醇提取制得,规格:丹参酮ⅡA 1%。

1.1.2实验动物 清洁级健康小鼠和SD大鼠。

1.1.3菌株 选用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共四株, 即 TA97a、TA98、TA100、TA102,经生物学鉴定合格。

1.1.4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Abacus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Li- asy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显微镜, 恒温水浴箱。

1.2方法

1.2.1 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均按最大耐受量试验方法。实验前隔夜禁食, 不禁水。剂量为20g/kg体重,灌胃量为20ml/kg体重,给药后观察2周,判定其最大耐受量(MTD),评价其急性毒性强弱。

1.2.2 遗传毒性

1.2.2.1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每组10只,雌性各半,受试物设3个剂量组,2.5g/kg、5.0g/kg、10.0g/kg及阴性(无菌水)、阳性(环磷酰胺40mg/kg)对照组。按文献[3]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

1.2.2.2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小鼠每组10只,受试物设3个剂量组,2.5g/kg、5.0g/kg、10.0g/kg及阴性(纯化水)、阳性(环磷酰胺40mg/kg)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实验。

1.2.2.3 Ames试验 采用标准平板掺入法在加和不加S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设 5个剂量, 5000μg/皿、1000μg/皿、200μg/皿、40μg/皿、8μg/皿, 另设空白对照、溶剂对照 (无菌水) 、阳性对照组, 阳性物为9 -氨基吖啶、2.7 -氨基芴、叠氮钠、2 -乙酰氨基芴、丝裂霉素C。实验结果以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回变菌落数的比值(MR)来判断。

1.2.3 大鼠30d喂养试验 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受试物设3个剂量组,0.21g/kg、0.42g/kg、0.83 g/kg,另设阴性对照组,经口给药,按不同剂量要求将样品均匀拌入基础饲料。大鼠2只/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连续观察30d,每周记录体重和进食量并计算食物利用率,实验期末断头取血、处死,对每只大鼠进行脏器大体观察,同时取肝、肾称重并计算脏体比,同时进行血象、血生化检查,并取肝、肾、胃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规制片,H-E染色。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 12.0 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 采用OneWayANVOA分析, 差异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 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期间, 各大、小鼠均未出现异常症状、体征, 也无死亡。丹参提取物对雌、雄性小鼠和雌、雄性大鼠经口MTD均大于20.0g/kg体重,属无毒级。

2.2 遗传毒性试验

2.2.1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微核率高达1.86% - 1.96%,而剂量组的微核率在0.14%-0.16%。与阴性对照组(0.14%-0.18%)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丹参提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明显断裂效应。

表1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x±s,n=5)

性别

组别

微核数(个)

微核率(%)

PCE/NCE

雄性

阴性对照组

9

0.18

1.12±0.06

阳性对照组

98

1.96

1.18±0.05

低剂量组

7

0.14

1.14±0.05

中剂量组

8

0.16

1.13±0.04

高剂量组

8

0.16

1.12±0.04

雌性

阴性对照组

7

0.14

1.13±0.05

阳性对照组

93

1.86

1.19±0.06

低剂量组

7

0.14

1.16±0.04

中剂量组

7

0.14

1.13±0.05

高剂量组

8

0.16

1.12±0.03


2.2.2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在1.60%-1.84%, 与阴性对照组(1.84%) 相近,而阳性对照组的精子畸形率高达5.84%,提示丹参提取物对小鼠精子形态无影响。

表2 小鼠精子畸形检测结果(n=5)

组别

观察精子数(个)

畸变精子数(个)

畸变率(%)

畸变类型(个)

不定行

无钩

香蕉

胖头

双头尾

尾折

阴性对照组

5000

92

1.84

48

14

23

7

0

0

阳性对照组

5000

292

5.84

126

61

68

37

0

0

低剂量组

5000

80

1.60

46

7

21

6

0

0

中剂量组

5000

88

1.76

49

6

24

9

0

0

高剂量组

5000

92

1.84

51

10

23

8

0

0


2.2.3 Ames试验 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未见丹参提取物有致突变作用。

表3 Ames试验结果(`x±s)

剂量(mg/皿)

阳性剂

TA97

TA98

TA100

TA102

自发回变

-S9

152.6±22.4

34.1±5.2

168.7±14.6

267.3±12.7


+S9


148.3±23.7

38.0±4.3

162.3±16.3

269.5±13.1


溶剂对照组

-S9

149.1±22.6

36.7±4.1

164.6±15.7

262.3±14.9



+S9


151.3±21.5

37.4±3.9

167.3±14.6

268.2±14.1

0.008

-S9

+S9


150.6±22.1

36.5±4.8

165.3±12.5

271.5±12.4


144.9±24.3

37.3±3.7

164.8±16.0

269.4±13.8

0.04

-S9

150.3±21.8

36.1±5.0

167.1±15.6

272.6±11.9


+S9


149.6±22.4

38.2±4.7

164.3±16.1

267.4±13.7

0.2

-S9

148.7±21.5

37.2±4.3

171.2±13.6

268.2±13.1


+S9


148.0±22.6

38.1±4.0

162.5±15.8

270.4±12.5

1.0

-S9

150.3±23.4

35.8±5.1

165.8±17.1

269.4±13.6


+S9


149.1±22.5

36.9±4.7

163.6±14.7

266.8±13.0

5.0

-S9

150.2±21.6

35.4±5.3

164.6±16.2

265.4±13.4


+S9


151.4±21.3

37.2±4.2

167.3±15.7

270.3±12.5


阳性对照组

-S9

1136.6±177.3

2256.4±121.4

2426.7±114.6

2261.7±138.5


+S9


1216.4±156.1

2579.3±138.5

2398.2±116.3

2269.3±134.1


2.3 大鼠30d喂养试验

2.3.1 生长发育 试验期间, 大鼠生长良好,各剂量组大鼠均无异常症状和体征,也无死亡。经方差分析检验,各剂量组动物的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2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2.3.3 病理组织学检查 解剖时大体观察未见异常, 脏器系数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别。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剂量组动物的肝、肾、胃、十二指肠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

3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雌雄性大、小鼠经口MTD大于 20.0 g/kg体重, 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属无毒级;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d喂养试验显示大鼠体重、总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脏体比以及肝、肾、脾、胃、十二指肠、睾丸和卵巢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得出丹参提取物的最大无损害作用剂量大于0.83g/kg体重, 相当于人体推荐摄人量的100倍。综上所述, 丹参提取物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刘萍,红岩.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65-266.

  2. 李凝旭,李庚山,李建军.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268-270.

  3.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