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视角下,黄河三角洲加强农业产业升级--以万荣县农产品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3

双循环视角下,黄河三角洲加强农业产业升级 -- 以万荣县农产品为例

李彬彰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战略,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对造成农业升级瓶颈的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产业升级 资本设计 农业模式


我国是一个由40.42%的农民组成的传统农业大国,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技术改革尚未形成一体化,农村的耕作方式较为落后,耕作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万荣县为例,60%以上的农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导致对土地的管理,资源的分配没有良好的方案,导致农业发展滞缓,加强农业产业再升级成为了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

  1. 农业产业“再升级”的方向

以提升农业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建立超级渠道为切口,进而打造农业品牌为主,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完成全产业链的转型,形成新的农业一体化模式。

  1. 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人均收入较低,来自政府与农民的农业发展资金只能维持基本发展,但一些地区现普及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过程大部分依赖人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这样一来,农民无法获得资金去购买机械化设备,也就无法提高生产水平,形成恶性循环,机械一体化农业模式难以融合渗透到传统农业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对天的依赖,对水源的依赖,对人力的依赖都相对强,加之传统小农户占了主导地位,使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难以推进,难以形成完整的销售渠道,标椎化程度不够,也为农产品的二次加工与包装带来困难。传统小农户体制也制约了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业态的形成,更加凸显出传统小农户这种分散模式与现代化产业的不适应。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缺乏农业科技型人才,农民在农产品种植与规划上,没有科学的指导;在土地的管理上,没有对土地进行酸碱度的检验,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科学的种植适合土壤土质的农产品,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打折扣,也使‘互联网+‘难以与农业深度融合,失去了多媒体信息的支撑,使“产后‘’环节变得困难且繁琐,增加了成本,收缩了效益。当代社会生存压力较大,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农民多由老人及妇女构成,缺乏主要劳动力,农村土地出现了大量的出租、转包等土地流转现象,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弃耕,不仅加剧了土地的异质性,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实质上并没有加快农村的集约化耕地,反而使农村的规模化更难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处于分散状态,在农产品的销售及农产品的加工上使农产品的销售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成为一大问题。农业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后期农业所产生的的肥料,如麦秸秆,农民多为就地焚烧,既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也破坏了土壤条件,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机械硬件设备,如大数据分析缺少信息和数据的农业,就难以与新型经济接轨,效益无法得到提升土地分散。农民思想固守,加上改革需要一定的资金,且黄河三角洲地区新型农业示范区规模小而且数量少,农民缺乏改革经验,地区没有龙头企业的引导支持,束缚了农民的手脚,使农民对农业模式升级成功的期望不高,不愿意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1. 农业升级升级意义的分析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支持背景下的制造业、服务业的不断崛起,也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高速流通缩小了城乡间距,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销售信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也为农产品的粗加工深加工提供了方向,以坚持市场导向为标准,生产出更适合市场的副食品。互联网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后,农民也能更快了解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变耕种收割方式,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生活。数字化信息农业同时引领了新兴业态的发展,在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在旅游产业方面,突出“生态大观园、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区。政策上的扶持,助力了农业新型业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蓬勃发展。在魏晓蓓、王淼《‘互联网+’背景下,全产业链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升级》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万荣县为例,万荣县目前主要以小农户为主,在“智慧农业”概念的驱动下,有利于农业向组织化方向推进,这样一来,为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了基础,从企业向上下游方向延伸的基础上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企业而言,方便了自己原材料的渠道,降低了生产成本,间接完善了企业的资金链,对农民而言,首先强化了农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在企业的带动下,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民对农业模式的固有形态;纵向一体化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密不可分,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在产业链中不再处于弱势群体。让农民与企业家的利益达成共识,密切合作。以区块链数据为纽带,是农业生产过程透明化,消费者也可以对自己购买的产品追踪溯源,建立起了消费者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同时,推动了万荣县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旅游观光等收益。全产业链的形成,最终为打造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品牌创造了发展机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战略,202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品牌的建立,也将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强大的品牌力量也使农业更容易获得主流资本的投资,我国目前的形势是市场巨大,企业巨小,品牌的力量将改变这一现象,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在我国建立起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农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的特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通畅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让农业借助企业建立品牌,让品牌借助国内优势从国内走向国外。

  1. 农业升级的具体建议

  1. 农业升级中的政府调控

政府应加强与农民的联系,领导层应多了解农民目前现状,走访调查,了解民意,察觉出农业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机械化农业的推进缺少不了机械化设备,大数据的理论支持也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政府应该提出政策,对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进行补贴,或者和农民合作,政府出资购买机械化设备,助力农民进行产业的升级;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网络系统的建立,“互联网+”农业离不开网络系统的覆盖,大数据的分析也离不开网络技术,政府应该为农村提供该方面的人才,使农民更快更深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更快地进入信息化农业。鉴于小农户问题,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产业规模化的推进应该尊重农民意愿政策上应以考虑农民为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的组织化,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的推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政府应该对农民有专业性的指导,或者鼓励该方面的大学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农产品的种植上,政府要派专业的科技型人员对土地进行专业检测,对土地的酸碱度进行检测,种植适合土地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让生产过程科学化。

  1. 如何做好产业升级

《资本与商业模式顶层设计》一书中提出“企业要想做大,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要让产品及服务70%以上能够标椎化。”以万荣县来说,在产业升级的前期,政府可以和汇源果汁等地区企业建立合作,承包农民一些弃耕的地,建立示范区,将这一部分的耕地打造成机械化一体模式,让农民看到希望。点燃农民对产业升级的信心。随后将机械化推向市镇政府要做好兜底政策,确保农民的利益。以市镇为核心,建立生产渠道、销售渠道,以渠道为切口,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黄河三角洲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建立超级渠道,例如:小麦生产者可以与燕京啤酒建立合作,水果生产者可以与汇源果汁建立联系,只要产品包销可持续,企业成长就可持续,农业发展也可持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应以产品质量为主,追求六个西格玛品质管理-每百万个产品中进出现3~4个品质不好的,建立自己优秀的农业文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产品的包装,促销,把握市场营销模式,避免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处境。建立农村大数据系统,从农产品的种植到农产品的包销,用农村大数据为农民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农业种植条件。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良好的基础,让农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过渡,建立集约化耕种模式,使农业生产标椎化,让农民得利益联系在一起。以科学的指导为前提建立农业生态区,迎合国家的发展形势(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搞笑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低于重要的增长区域)将农业三角洲地区经济形成闭环。在农业生产后期,可以将农业废料加工为牲畜的饲料,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生态农业,同时为农民创收。

  1. 产业升级下的农业创新

我认为农业发展的最好模式就是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在中国,全产业链的鼻祖蒙牛是怎么做的呢?蒙牛打出个旗号:“引领农民,脱贫致富”,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蒙牛当年一头牛也不养,农民去信用社贷款买牛,生产出来的牛奶,蒙牛包销,只要农民包销可持续,农民去银行还贷款就可持续,所以蒙牛没花一分钱。这种模式既没有降低生产成本,还激活了整个产业链。农业的产业升级也是一样,农民不要怕提升成本,而是要转移成本,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农民不要随意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降低品质。在蒙牛这个企业中,有四个98%-资源的98%是整合、经营的98%是人性、品牌的98%是文化、矛盾的98%是误会。这就是信息化农业为什么要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就是为了使农业资源得到整合,农民利益得到巩固;优势资本里有这样一句话:“离人越近的生意越有价值”,在农业产业升级中,我们就是要以经营人群为核心;建立农业文化,形成农业品牌,为农民获得竞争力;政府、企业、农民在生产关系中应该求同存异,以人为本。蒙牛文化有三个靠-大成靠德、大牌靠创、大致靠学。在产业关系中,各个合作伙伴应本着诚信的合作态度,建立信任关系;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打开农民对产业升级的认知,让农民自发性的去改变产业模式;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农民要自主的去学习机械化设备的操作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一些特贫困地区,农民出现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产业升级,可以实行企业承包制,例如黑龙江的“五常大米”企业家买一亩地20000元,买下来后不付农民租金,一年返农民200斤大米连续返20年,价值20万的五常大米,现在20000元买下来,把消费者从一次性的消费转换为持续性的消费,一次性的消费赚钱,持续性的消费值钱。同样,”云放茶园”的模式也是这样。如果将这种模式放到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可以为农民解决低收入问题,同时收回更多弃耕地,使每一块资源都能为农民创收,更能激活产业链,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1. 国民经济复苏下的农业经济转变

有机农业还还是无机农业好?当然是有机农业。所以有机农业是趋势,但不是风口。有机农业的风口要在国民平均收入为12000美元时才可以,而现在国民经济只有10000美元。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有机农业成为了发展方向,加上黄河三角洲地区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黄河三角洲有机农业的更容易建立品牌文化。那么,我们用什么模式来让人们相信我们的蔬菜,我们的水果是有机的呢?上海的多利农庄,正试图用一种新的模式,来消除顾客的担心。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由自己完成,这样一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这种模式比传统模式的优点在于将浪费在运输环节和电子商务环节的成本收回来,降低了有机农业的价格,打通了有机农业的销路。这种模式更适合于市镇之间,使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有机农业的代名词。

  1. 宣传让农业值钱

如果我的小麦成为不了全国的第一,那我就做区域的第一。比如我的小麦只做北方的业务,实际上我也走南方,但是我宣传出来,是只做一样,麦当劳宣传的产品是汉堡蛋挞,赚钱的是可口可乐,值钱的是全球房地产;联邦快递宣传的产品是隔夜到达,赚钱的产品是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业务,值钱的是他的物流,所以宣传的产品是获得消费者,像黄河三角洲可以宣传的是有机蔬菜,赚钱的是有机连锁店,值钱的是农业品牌。

  1.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为农业转型带来机遇,做好农业产业升级,建立农业大数据系统,建立农业新模式,成为了机械化农业转型的条件。学别人的模式,找自己的机会,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参考文献:

郑翔洲 叶浩《资本与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时代如何发现企业高利润区》

魏晓蓓 王淼《”互联网+”背景下全产业链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升级》

李瑞华《“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

钟丽娜 吴慧芳 梁栋《集体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化路径-黑龙江省k村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实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