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探索

曹渝灿

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小学校 邮编 400015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基于历史缘起和现实所需,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成为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介绍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加强信息资源应用、建设深度融合体系、推动组织及角色变革等措施。

关键词:技术扩散;信息技术;学校教育


引言: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活动融合是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和未来趋势,基于技术扩散视角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充分展现现代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创新引领性和科学凸显性,构建学科教育的信息观,重塑学科教育的信息交流模式。

1.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现代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是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本遵循。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探索创新型教育路径,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教育从语言的拓展阶段、认知的融合阶段迈向知觉和身体的延伸阶段以及思维的拟人化阶段,并以数据科学理论教育变革理论和教育机会理论为基础,助力未来学校基本特点之变、组织形态之变、教育环境之变、常态管理质变、结构要素之变以及形态模式之变,满足智能时代对课程体系的新要求。

2.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路径

2.1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从国家战略规划走向教育实践。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从教师来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振兴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育人的需要,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出的新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应以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为基础,加强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学习,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和操作水平;从学校及其他主管部门来看,应基于现代教育水平和教育需求,加强硬件建设,丰富相关活动,积极建设资源平台,加强校本研修,完善培训机制,优化评价制度,充分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至2022年)》。同时,还可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和评比活动,以帮助教师积累信息化教育经验,加快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速度。

2.2加强信息资源应用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可实现基础,信息资源是教师与学生的连接媒介,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以下对加强信息资源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信息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基本特点,为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上的价值,应合理拓宽信息化资源获取途径。如,完善教育网站,在学科网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提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信息化资源的路径以及教师共享信息化资源的空间。另外,还可扩大信息化教育资源软件应用范围,打造微信公众号和教育数据库,充分满足信息化资源扩散需求。

其次,当前学校教育中常用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优质课件、网络课程、图片和教育类视频等,教师应以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加强信息化资源的运用教学设计,合理把握信息化资源使用度,注意运用信息化资源的作用点。

最后,为高效运用信息化资源,相关教育部门应完善信息化硬件资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发挥信息化资源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上的功能性。

2.3建设深度融合体系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需要在类型、发展、素养、角色、思维、能力、素质和模式上发生改变,其将对传统课程体系产生巨大影响。为满足智能时代对课程体系的全新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空间组合自由化,应建设深度融合体系,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深度融合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学科教学的信息观建设以及学科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模式建设,应以实现教学系统主要素信息化、促进教学过程多元化作为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学系统的本质,以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网络化延伸到教学时空,转变师生角色,虚拟化创设真实教学情境,丰富学生认知方式,智能化构建全新学习空间。另外,在建设深度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应确保深度融合动力充足,以个人成长的多重需要为内部动力,以教育发展新理念为外部动力,合理搭建深度融合基础,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创设高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积极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强化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1]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可知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建设深度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应完成基于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体系建构,从教材的特点与教材的体系逻辑出发,探究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及基本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研发基于积极思想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发程序应用模式

[2]

2.4推动组织及角色变革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可知信息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可通过推动组织及角色变革助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以下对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教育人员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如,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课程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学校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参与意识;或可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丰富学校教育活动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角色将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有效避免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学校还可利用新媒体搭建现代教育交流平台,提高教学和行政管理效率,引导教师建设新型教学融合观,将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最后,应在教育融合过程中全面深化教学主体的作用,包括教师主体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主动作用以及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丰富化、知识结构的网状化、知识形态的转化以及知识生产的拟人化,引领教学方式重组,重拾教学方式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融合从“植入式融合”走向“生态式融合”,构建教学活动新样态。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探讨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路径至关重要,培养师生信息素养,加强信息资源应用,建设深度融合体系,推动组织及角色变革,是新时代教育机制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主要体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亚伟.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和探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8):26-27.

[2]赵琨,李春子.“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教师,2021(0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