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3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常亮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6

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合并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艾司西酞普兰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所选时间为2019年9月到2021年3月,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属于帕金森合并抑郁,共有98人,按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患者服用阿米替林和艾司西酞普兰,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观察组,然后从治疗效果、焦虑抑郁评分、认知能力、TESS评分几方面评估两种模式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87%,焦虑评分(10.56±1.85)、抑郁评分(9.76±1.34),MoCA评分(28.56±4.82)、MMSE评分(27.76±3.3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依次为75.51%,(14.53±3.37)、(13.97±2.52),(23.52±3.41)和(24.23±2.97),前一组指标具备优势,且P<0.05;同时检测用药期间连续4周的TESS评分,观察组分值低,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升认知能力,增强治疗效果,并且还能降低治疗期间的副反应,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极大。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艾司西酞普兰;临床效果

帕金森作为神经系统病变,有将近40%的患者都可能合并抑郁症,临床治疗难度非常大,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认知、情感、运动等能力都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了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文章研究了艾司西酞普兰在该类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时间为2019年9月到2021年3月,共有98名帕金森合并抑郁症患者,其中观察组49人,男性27人,女性22人,人均年龄(66.72±7.19)岁,平均患病时间(8.56±1.43)年;对照组49人,男性25人,女性24人,人均年龄(65.79±7.69)岁,平均患病时间(8.93±1.72)年。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阿米替林,初期阶段控制剂量在50mg/d,然后结合用药情况和患者病情增加剂量,但每日摄入量最高必须在200mg以内;研究组:艾司西酞普兰,早晨服用,10mg/d,然后结合病情变化提高用药量,最大药量40mg/d[2]。连续用药30天后评估患者相关指标。

1.3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2)焦虑抑郁情况,HAMA、HAMD量表;(3)认知能力,MoCA量表、MMSE量表进行评估;(3)副反应情况,以TESS量表进行评估,分值低说明情况好[3]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都是通过SPSS23.0软件来完成的,在处理完成后按照(61540b2a94635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和n%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只有在P<0.05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3.87%和75.51%,较高的为观察组,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49

28

18

3

46(93.87)

对照组

49

19

17

12

37(75.51)

P





<0.05

2.2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值小,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在用药后,观察组焦虑评分(10.56±1.85)、抑郁评分(9.76±1.34),对照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14.53±3.37)、(13.97±2.52),观察组分值低说明焦虑抑郁情况更轻,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2。

表2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61540b2a94635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HAMA)

抑郁评分(HAMD)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4

22.12±3.25

10.56±1.85

23.25±2.76

9.76±1.37

对照组

74

21.87±2.52

14.53±3.37

22.68±3.25

13.97±2.52

P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各项指标间分值差小,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用药后,MoCA评分(28.56±4.82)、MMSE评分(27.76±3.35),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52±3.41)和(24.23±2.97),前组分值高,说明认知能力整体较强,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3。

表3两组患者认知能力评分比较(61540b2a94635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

组别

例数

MoCA评分

MMSE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4

20.12±2.24

28.56±4.82

21.59±2.77

27.76±3.35

对照组

74

20.37±2.06

23.52±3.41

22.03±3.29

24.23±2.97

P


>0.05

<0.05

>0.05

<0.05


2.4两组患者TESS评分比较

评估患者的副反应量情况,观察组各周的TESS评分较低,且P<0.05,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3。

表4两组患者TESS评分统计(61540b2a94635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

分组

例数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观察组

74

9.19±2.58

8.58±2.27

6.53±1.94

5.09±1.05

对照组

74

16.36±4.21

14.76±3.95

11.94±3.76

9.24±2.31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帕金森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智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容易出现抑郁等多种不良情况。并且据研究表明,在帕金森初期最易出现的症状也为抑郁。帕金森症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其除了与内源性生物学改变直接相关,与患者的学历、心理情况、生活工作环境等也有所关联[4]。同时,研究发现将近1/3的帕金森合并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自杀倾向,对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该类疾病无法被治愈,但是可以通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其中艾司西酞普兰作为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其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并且该类药物对肾上腺素、组胺等受体的亲和力低,安全性也相对较高[5]。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为观察组患者应用该药物,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提升更为明显,并且焦虑抑郁评分降低长度也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3.87%,与对照组的75.51%(P<0.05)。此外,评估患者在用药间的副反应,观察组TESS评分较低(P<0.05),这都充分说明了艾司西酞普兰的有效性,适合在帕金森合并抑郁症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俊霖,李昀峰,陈钢涛,等.预防性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峡医学,2019,10(31):189-191.

[2]杨宇腾,牛恒,马维辉.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8(11):45-47.

[3]史鑫.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7,4(15):54-55.

[4]余治平,薛慧英,郝佳.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60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5):366.

[5]刘志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