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德育质量监测 探究“丰润”德法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3

聚焦德育质量监测 探究“丰润”德法教学

阮鹉萍

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福安 355000

【摘要】自德育质量监测制度确立以来,如何使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突显实效成为众多德育研究者的共同追问,这一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公民素养这一重要任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道德,以法治教育支撑道德。本文主要介绍德育质量监测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在德育质量监测背景下“丰润”德法教学主张研究,为今后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德育质量监测;丰润德法;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聚焦德育质量监测背景

德育质量监测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分年度对样本学校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展开德育等六个学科的测查,关于德育质量监测总体反馈如下: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2019年,福建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严格按照国家监测标准展开测查并发布报告,报告显示,四年级学生普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老师。然而,不管是国家德育监测还是省级德育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反馈出的问题同样也值得我们深思。其一,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缺口较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教学需求;其二,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班级劳动的学生比例相对比较低;其三,四年级学生在勤劳节约、诚实守信、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要明显低于八年级学生;最后,响应当前时代要求,还需加强“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

二、反观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然而,反观我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与教学现状,折射问题如下:

1.课程定位不当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少年儿童逐渐扩展的生活圈层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有机渗透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以道德观、法治观引领下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养育为两大支点,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轴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在目前的学校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受到语文、数学等学科考试评价的影响,课程被边缘化,被挤占的现象仍有发生。其次,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专职老师少之又少,大部分由任教主学科的老师兼任,教学任务重,专研课程的精力不足,老师们对统编版教材编写的新理念,目标解读不够深入透彻,甚至部分老师对课程设置不够了解,无法从课程内容和重点的改变方面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最后,专业的指导力量较为薄弱也是影响课程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不当。

2.教学实效不足

教育部德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79%的四年级品德教师认为其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尤其在法律知识、地理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课堂还是以老师的单向讲授为主,对教材处理形式单一,部分教师只限于把课本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适当的改编;部分教师虽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看似热闹,教学效果却是一般;更多的教师不能充分融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缺乏多元利用身边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意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内容的活动体验。另外,单一的学业评价方式也是教学实效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过于侧重卷面考试的成绩,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评价多以教师为主,忽略了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家庭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三、“丰润德法”教学主张的提出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润泽心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直接德育课程,必须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必须以丰厚的专业素养,丰盈的课堂活动,丰实的教学评价,丰富的课程拓展,润泽学生心灵,涵养学生道德。基于此,笔者提出德育质量监测背景下“丰润”德法的教学主张研究。

1.德法教师专业的“丰润”

丰润德法,是以润泽润心为教学特点,并融合艺术学科、传统文化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关注学生心理感受;从学生的儿童视角出发,以情、以理、以法、以心,共同创设道德与法治丰润德法教学课堂主张。欲实现润泽学生心灵,必先丰润道德与法治学科任教教师的专业素养。

(1)以市级教师道德与法治学科专项培训为依托,整体提升德法教师专业性水平,提升学科幸福感。通过开展各级各类主题培训,就心理健康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革命历史主题、地理主题等展开教学研讨活动,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直观感受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例如,2020年11月我市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教材教学专题培训,从统编版教材使用情况出发,结合当地德育教育问题,聚焦法治教育,指导小学思政学科教师充分认识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本次教师培训活动以导师制任务驱动式培训为主,通过任务分解、操作讨论与实践演练,真正关注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从解读教材创新教学设计,到关注儿童视角组织有效活动,落实德法兼习,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2)通过名师工作室,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中,在课堂实施中构建教学模式,给一线老师更多学习借鉴。依托名师工作室集中力量开发资源,建立道德与法治学科任课教师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让教师多方面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在信息浏览、分享交流中多看多思。

(3)通过学校制度完善,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授课,不挪用、挤占道德与法治课,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保证德法教师进行学科教研活动,依托教师研讨活动,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丰润教师心灵。

2.德法课堂教学的“丰润”

教育的核心是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会学,德法教师应从学生内心需要出发,将课程内容赋于生活化、情感化,以丰富的内心体验与儿童生活相融合,让课堂教学“丰润”起来。

(1)为突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的滋养作用,用好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革命故事等,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润泽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丰润”德法课堂教学不再只是依托教材文本,通过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地域性资源与儿童生活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体验。例如,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中“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活动中运用地方春节传统习俗,喝糖水、吃糖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地方春节方言民谣,引导学生通过说、唱、学,在地域性文化资源的烘托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们在活动体验中传承地方文化习俗,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德法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闽东革命小故事充实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真实生活的故事,润泽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以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及闽东革命小故事融于德法课堂教学,使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作用,通过诵读、演讲、情境模拟等活动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丰润”德法课堂教学尤其注重启发式、互动式及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主线,以学生的合作活动、实践活动、讨论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闪光,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当的教学方式,真正为儿童成长考虑。例如,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设计“猜字谜”游戏活动,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以游戏活动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火灾自护逃生方法”活动环节中,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毛巾需要折叠几层,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毛巾是不是越湿越好,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从而得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实战演练环节,教师结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地形就地取材,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把自护逃生知识真正落到实处。德法课堂教学注重生活性与实践性,不是单一的讲授,看文本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活动“丰润”至心。

3.“丰润”德法强调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中实现多种评价结合课堂活动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意差异性与针对性,发挥评价真正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班四岁了》,教师设计导入游戏活动《班级默契度大考验》,通过游戏中的抢答题设计问题测试,从而完成师生共同进行评析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活动中“我为班级点赞”环节,教师在课前提前分组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班级点赞任务,通过各小组展示活动,学生间的活动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从不同的角度为自己班级点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逐步涉及法律问题,儿童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情景辨析,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身份证。通过不同情景辨析,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及时给予评价。通过课后延伸完成践行单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在分享中巩固深化所学,更在分享中带动家人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实现自我的评价。在低年级的德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方式,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背景下,德法课堂教学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希沃班级优化大师,实现课堂同步评价,评价方式充满童趣,画面直观形象,深得学生的喜爱。德法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创建以生为本课堂,丰润课堂,润泽学生心灵。

(3)德法课程内涵的“丰润”

根据以上德育质量监测所提出的问题,“丰润”德法不断拓展课程内涵,旨在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课程相结合,推进课堂实践改革,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拓展传承传统文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少先队活动课、音乐等多学科融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充实德法课程,从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到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都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节日的校园实践活动,更加践行德育的生活性教育。德法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通过“讲革命故事”“唱红歌”“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学主题正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例如,2021年5月福安市小学道德与法治“传承红色基因,上好思政课程”送教送培活动,主要以革命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同时将少年队活动融合于德法课程,真正实现德法课程内涵的“丰润”。


结语: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德育质量监测背景下“丰润”德法的教学主张的探索正是基于这一关键点,笔者希望借助德法教师团队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专业素养的“丰润”,最终达成德法教学的“丰润”。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应当向生活化转型[J]. 罗小琼.  祖国. 2017(17)

[2]应用暗示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J]. 杨慧.  大视野. 2009(03)

[3]心理教育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探析[J]. 薛艳.  新课程(上).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