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8
/ 5

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张宝利

(鲁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


[摘 要] 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依然是中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对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此提出具体应对的办法和策略,如:调整历史学科课程体系,科学完善学科教学课程,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通过“走出去”开拓学生视野及参加相关竞赛活动、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科学稳步的提升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 西南边疆、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1]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明确指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2]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的重要专业能力之一,师范生最普遍、直观的价值体现就是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培养成败,更会影响到将来基础教育的发展。由于地域、学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同中东部地区的师范生培养更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在西南地区普通师范院校从事多年本科实践教学的工作中发现,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前现状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现代意义的基础教育教师,而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则是其重要的环节。有学者曾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3](P74)西南边疆地区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存在诸多问题。

  1. 历史学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对于历史专业知识的掌握应该说是较为充分的,但在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中,能用的或可用的专业知识还是略显单薄。很多学生曾在实习过程或就业初期反馈给母校的信息是大学所学知识很多用不上或知识结构、衔接问题把握不准确,甚至有个别毕业生反映,似乎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很多实习学生也反映过看似初、高中教材很简单,但是要真的把其讲好、讲透、讲得精彩是件难事,知识的逻辑性、难度的把握、中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等都是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的。多数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多注重通史性课程的教育,而对于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或与丰富学生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的选修课则显得极为有限,如:师范生对于中小学历史课程中关于史观的解读与应用、“大历史观”的概念、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域内的相关内容的认知与把握则显得极为薄弱。

  1.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欠缺及陈旧

对于一名现代教师来说,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会影响一名教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完善与实时更新,更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心态。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一般专业素养与历史学科素养两个方面。一般专业素养涵盖师德、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领域。[4](P16)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学师范生普遍存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及对新理念学习不够重视的问题。即便是2011年后,师范生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才可以获得中学教师资格的背景下,很多学生仍存在对教育学、心理学不够重视的问题,很多地区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即可窥见端倪。即便是通过考试,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如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就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忽略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仍然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新理论、新的教学模式,接受较为迟缓甚至拒绝接受,认为历史课教学就是讲好历史知识,认知相对浅薄,未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认识问题,正视问题。

  1. 师范生具备的教师基本素养不高

西南边疆地区师范生多来自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短板和难度,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如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据笔者在部分西南地区的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省属师范高校学生的普通话相对好一些,省属地州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个别学生在毕业时,也未能达到二级乙等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另外,在边疆地区师范院校中普遍存在师范生书写基本功普遍偏差、书写时间过长、字迹潦草、板书不规范等问题。

  1. 师范生未明确树立或形成职业认同理念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既指个体形成职业认同的过程,也指个体目前对于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5](P56)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6](P51)但很多历史学师范生对于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行业,并未有明确或科学的认知,只是将其作为自己以后就业的一个选择,认为教师行业稳定,属于国家事业编制,而未将其作为自己将来奋斗的事业来对待,这就严重影响其将来从事教师行业的热情和对将来职业的规划。

教师的职业认同需要个体具有坚定的专业意识,而自我的专业意识离不开实践中的认知与领悟。教师专业意识既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7](P44) 因此尚未形成明确的教师职业认同理念,也是本地区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受限的表现之一。

二、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薄弱原因

西南边疆地区师范院校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探其原因,有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地缘因素是造成西南地区整体教育发展缓慢的客观因素,但在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在实际的调研和工作中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 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边疆地区的师范类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普遍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部分院校出现多年未修改培养方案的现象,教学课程设置老化、偏离培养现实。甚至有些已经严重影响现今中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通史课程比重过于繁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门课程属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学习,但是很多高校都存在所占课时过多的问题,影响其他课程的安排和学习。

选修课设置未结合时代需求。“高校选修课一般设置两类选修课,其中限选课只在深化学生专业知识,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任选课旨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空间,激发其兴趣和特长。”[8](P92)部分高校在专业限选课的设置上,未结合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需求,设置一些结合中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块等历史内容的需求,如:中国政治制度史、或西方经济史等特色选修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科学及未适时调整,严重影响历史学师范生的培养。

  1. 历史教学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对于教师获得“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当被列人正式的课程体系。[9](P78)然而,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专门的历史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诸多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方面课程都是包含在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等理论课程中,教师结合课程的进度进行适当的实践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实践部分被压缩得所剩无几。学生很难再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有些学校会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训练,但也并不是常态化的、规范化的,很难形成有效、系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1.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部分西南边疆地区的师范院校,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师,多由从事史学理论或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兼任,部分是从当地中学一线教师调入或临时聘请从事教法教学工作。从事教法课程的教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知程度或驾驭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存在大学教法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有较大偏差的问题,对于当前新的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另外,培养的历史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相对较少,对于边疆地区师范院校很难选聘到高端人才。因此,在师资上,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质量保障与中东部地区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1. 与先进地区的交流有限,影响学生的学术视野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地域上没有任何优势,同时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较少。根据笔者调研,很多本地生源的学生直到大学本科阶段还未走出过本省。因此,学术视野的狭窄也是影响西南边疆地区学术能力发展和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对策

在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相对多的问题。针对一些具体状况和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养对策。

  1. 调整历史学学科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历史专业知识的储备

针对边疆地区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足,提升其发展空间,我们不仅仅是从抓其实践教学方面入手,还要从其知识结构和体系方面着手。因此,调整历史学学科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将其课程体系调整为更为合理的方式。在大一、大二就完成通史课程的学习,大二、大三开设有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和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夯实学生通史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体系建构。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中学历史教材编撰体例和内容,有意识的渗透和开设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环境、科技等内容的课程,为其将来步入中学课堂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1. 调整历史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经调研,了解到多数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在师范生培养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是开设《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论)》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另外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整体性或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法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希望开设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历史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说课与课例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历史微课制作、翻转课堂与中学历史教学等。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定期组织中学一线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等形式多样的讲座,针对某一问题或课例分析等,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院系的课程资源,形成系统的学科资源库。

  1. 从基本素养提升做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除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更要从基本素养的提升做起。《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2]。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学生习惯于使用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媒介,学习中,写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丑”。很多历史学师范生羞于写字,一节教学实践课在黑板上写不了几个字。强化 “三笔字”练习迫在眉睫。学校和院系应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每年举办全员性的三笔字技能大赛,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三字”的书写技能。西南边疆地区的师范院校生源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偏差。学校及院系应加大对普通话的强化训练,大一开设《普通话》课程,提倡普通话交流。院系定期举行演讲等语言表达类的技能比赛,“以赛代练”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普通话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部分专业课的考试可以用口试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也是评分的一项重要标准,以达到提升学生普通话的效果。除强化“三字一话”的技能培养外,院系应有意识的在历史学师范生入学后,通过讲座、活动,科学化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提升自己的基础素养,将来才可以胜任教师的教学任务。

  1. 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模拟教学资源的系统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的教育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因此在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师范生创造一个合理接纳和运用互联网技术的环境。”[10](P87)历史学科的师范生培养依然离不开这些设施的保障。

相对来说,西南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从学校层面,应该提供一定数量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及相应学科的数据库资源配备。院系在培养历史学师范生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教学体系。如:建设网络课程、中学名师讲座数据库、历史教学的网络公众号平台、学生优质课的数据库、优秀毕业生的优质课程数据库等。

  1. 加强与发达地区院系的合作联系,发展“走出去模式”

虽然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但地域因素仍然很大程度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地处西南边疆的师范院校,地缘上没有任何优势。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历史学师范生的培养应更多的注重资源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院系寻求同东部院校的交流合作机会,建立互联机制——“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家或知名的高中教师来做讲座或课例分析,拓展学生的教学实践理念;另外,同东部院系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渠道,丰富院系的教学实践资源。“走出去”建立“3+1”模式,在大三的历史学师范生中择优选择部分学生到东部院系交流学习,开拓其学术视野,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

  1.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提升实践技能

现今,每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省市层面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历史学科教学技能竞赛,如: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等。以参赛为契机,组织院系内的教学技能比赛,可以全员参加、层层筛选,形成“以赛促练”的培养模式。很多参赛的师范生反映,参赛的经历是弥足珍贵,感觉参赛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比平时课堂中多得多。院系可以从教学技能培养的方面入手,制定自己的师范生技能节或竞赛机制, 形式可以多元化,不仅是教学技能比赛,也可以是课件制作比赛、微课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也可以是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甚至是历史人物、故事讲述等活动。总之,从以往的经验看,“以赛促练”的培养模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 强化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法老师的职责,也是整个历史课程体系及全体科任教师通力合作的结果。历史学师范生在夯实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才能更好承担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学素养的提升,从点滴做起,达到“润物无声”的培养效果。历史教学法课程的老师,则更应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教学法相关课程的建设,提升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 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

建立与本地中学的合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对于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来说更是必要的。与中小学签订学生见习、实习协议,设立历史学师范生的实训基地,增加历史学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机会,提升教学能力。从地域上来讲,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学师范生90%以上是本地生源,其就业趋向也是面向本省或周边省市。历史学师范生在本地见习、实习使其更好了解本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对其就业和从事教师行业后的成长都有帮助。

另外,建立“请进来”的教学资源平台。定期邀请本地中学名师来校做专题讲座或课例分析,也可以聘请某些中学名师参与到历史学教法课程的建设中来,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同时,与中学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将一些中学的优质课、精品课带到教法课程中来,丰富实践教学的案例。同地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计划。通过合作科研项目、交流项目、“国培”项目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机会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渠道。

结语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2] 教师培养的优劣,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实践能力上。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鉴于边疆地区的地域因素、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如何培养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的优秀师范生是当今我们要思考的迫切的现实问题,这对于西南边疆地区教育及整体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2016-03-21)[2021-06-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2]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发〔2018〕4号)[A].2018-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3] 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09(7).

4] 薛伟强等.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6] 朱洪雨,车丽娜.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

7] 章飞,陈蓓.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力机制与强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

8] 钟玉发.略论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12(1).

9] 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0] 张琴秀,王瑞钰.“互联网+”模式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太原学院学报,2019(4).

[作者简介]张宝利,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历史课程教学论,世界上古史。



Remarks on Cultivatio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History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

Zhang Baol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major in histor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but also a weak link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story teachers, which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history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 so as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trategies, such as adjusting the discipline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curriculum scientificall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tudents’ basic qualities. Broadening students’ horizons and competition activities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effectively by means of going out and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mean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uch as internship,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history in a scientific and steady way.

Key words: southwest border area, history,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615fa14aab67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