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之我见——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之我见——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

袁启木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地理组 浙江诸暨 311825

内容摘要: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近几年高考中考区域本身的不多,主要是考查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在区域中的应用。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和体系,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阐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如何与系统地理结合。

关键字:区域地理 系统地理 模式


地理事物是占有一定空间,有具体位置的,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和分析必须立足于区域地理,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很多地理事物和人类活动分析都离不开其存在的空间。

一.关于地理事物的落实

区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学好区域地理是文科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否则学到的地理原理、方法无用武之地。根据目前的地理教学实际,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较少,加上该内容又未被列入中考范围,所以学生的区域地理概念很单薄,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重重困难,尤其对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的影响更大。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主要是一部分男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掌握得不错的。但进一步的原理分析是所有的学生欠缺的。所以关于区域的地理事物如果在课堂上逐个进行落实,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时对掌握较好的同学来说,也是时间的浪费。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部分差异,我一般都在课前让学生把相关地理事物在区域图上落实,同时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

很多同学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很难把握,简单地认为区域地理的学习就是地理事物的识记,所以在这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还要担心自己掌握地不到位;或是认为掌握了地理事物就是学好的区域地理。不管是哪种,都是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极大偏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或是新课标都已经大大淡化对地理事物的识记,所以我认为针对这部分内容通过一次预习性的填图就可以了,能掌握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学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自然能记住一些。

二、关于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直以来,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八股”式的模式,即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为学习区域而学习。这种孤立式的教学使学生也认为区域地理是很散乱的,在回答原理性的内容时就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

区域地理的教学要突出与系统地理结合的特点,将区域地理的知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相结合;同时突出图的判读及区域地理特征的比较和原理的分析。通过长期的教学,我也对区域地理教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也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学生自主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准备区域空白图及要求填注的地理事物,设置较为简单的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练习,这些练习通过看书都能够完成,对思维的要求不高。答案在课前2分钟投影就可以了。

(二)课堂上的内容主要是三块,一个自然地理特征的整体性描述和内部的差异性比较;,二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受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把问题最后归结到人地关系上来。

下面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在区域地理特征学习中与系统地理的结合点。

1、自然地理特征的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的比较

组合 49 然地理环境两大特征:整体性与差异性,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内容,我们把它落实到西北地区中,整个自然环境各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整体性特征。以框图的形式表示如下:












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可以看出,每项特征都是在其具体情况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从这个框图中我们也看到西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性。我们可以以西北地区降水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来总结出植被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自然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演绎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把框图继续往下延伸。

组合 147













黑体字部分为受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畜牧业和种植业)在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在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在有水源的地方可以发展灌溉农业,水源就成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那么可以进一步推断西北水源的分布情况。一是黄河流经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依靠引黄河水灌溉,发展了河谷农业。二是沙漠中的一些绿洲地区,依靠冰雪融水来灌溉,在这种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导致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为对工业影响。主要是自然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同时也通过对农业的影响,为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工业原料。这样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工业部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为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在西北地区,可以通过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来分析。得出聚落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也同时说明了水源条件在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交通线要经过大多的聚落,所以交通线的分布也受到了水源、地形的影响,这就又和必修一的《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文结合起来,回归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处。

3、环境问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结果作一个综合分析,在干旱半干旱的背景下,人类放牧、农垦、开矿、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的规模、强度都在不断增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不断增强,就容易导致土地的荒漠化现象。而荒漠化的内容我们在必修三已经学习过,关于它的成因、危害和防治可以通过学生讨论而形成。最后教师提供板书纲要就可以了。我们在这堂课里重点要做的要理解荒漠化现象在西北地区形成、分布的差异性。为此最后用以下表格来总结。

三、关于课后精选练习巩固

课后的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尽量删减死板的记忆性内容,而侧重于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区域特征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了解、认识区域特征有助于“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针,制定实施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果每一个区域的学习都有这么一个模式,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锻炼,知道如何把原先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起来,甚至编织成网,与系统地理紧密结合,用系统地理的知识原理来解决区域问题,以区域为载体,灵活地运用系统地理知识的原理。





参考文献:

① 陶蔚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北京;知识出版社,2008.2

②刁传芳等,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