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分析

尹战银

湖南省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作者简介:尹战银(1979-),男,土家族,湖南长沙人,工程师,本科,工作方向:土地工程。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为目标,在我国开展的这些年来取得了不错成效。然而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耕地作为宝贵的农业资源,其质量管理却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情况,本文首先针对国土地整理发展情况展开分析,其后详细探讨了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项目工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整治后土地面积、利用率获得有效提高。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做好耕地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稳定供给,但是长期以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心为数量,在质量方面重视度不够,本文重点针对耕地质量管理展开分析,通过保障耕地质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作,最初主要划分为农地整理、非农地整理两种。从我国土地实际情况来看,人多地少是显著特征,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地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由此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并要求各地不断总结土地整理经验,加强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增加有效耕地的面积,并提高耕地的质量,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面临着严峻挑战,有效落实土地整理工作十分关键。

通过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在促进农地平衡、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和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受到地形、产权制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耕作地块细碎度较高,要素资源整合难度大,存在突出的耕地不合理利用问题,耕地质量不高,给农业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在2021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安排。基于此背景下,必须合理把握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方可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振兴。

3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水土流失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土地高效利用、结构完善以及合理布局为目标。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经整治后的土地面积与利用率均实现了有效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水土流失问题。

经分析显示,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陡坡开荒耕种等,由于地面覆被大量的减少,相应的土壤保水、保土以及保肥能力均大幅下降。对此,国内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问题,切实减少水土流失,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2耕地质量提升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更重视“量”的问题,在“质”方面把握不够,要想进入改善生态、提高生产力阶段还有一段路要走。近年来,不少地区可供开发宜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达到耕地占补平衡目的,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荒地被开垦,由此看似耕地面积增加,然而开荒后质量、利用率呈严重不足的状态。对此,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必须将耕地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兼顾面积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效果。

3.3耕地生态规划问题

从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情况分析显示,在生态规划、景观保护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部分地区追求沟、路、渠的混凝土化与高品位设计,此种方法虽减少了相关维护工作,但是也无法涵养水源;同时,大量的混凝土构筑物,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生物群落趋于不稳定,增大农业生产风险。此外,网状格局(如:路林成行、沟渠成网、田地成片)虽然美化了农村环境,但是也扼杀了地方特色,以致于各个农村大同小异,形似“克隆”。

4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几点对策

4.1加强监督管理,增强水土保持意识

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必须在立项、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以及评审、实施、验收等各个程序中,全面贯彻水土保持理念,以实现整个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此外,还需在群众中落实相关宣传工作,以实现规范工作、压实责任以及增强监管的效果。

为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落实,水利部门与资源部门需加强沟通、联系,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优化土地开发整理方案,制定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并加强相关专题研究,切实提高土地生态效益。

4.2落实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资源质量调查

从以往土地开发整理情况来看,地力衰退是一大严重问题,为有效避免耕地质量不达标问题的产生,必须要提前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耕地资源质量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厚度、土壤质地、地形坡度以及水源条件等。基于上述调查结果,须对耕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后期的开发整理工作夯实基础。在实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必须要灵活实施平衡政策,完善未利用耕地质量评估与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宜耕评价这一指标,若是评为不宜耕地,务必禁止开发,并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若是评为宜耕,则需在确保耕地地力不衰退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整理措施进行论证与优化。

4.3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1)提倡增施有机肥:采取种、养、积、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拓宽有机肥源;发展畜禽养殖业,增加禽畜粪肥数量;对干瘦的旱地及冬闲田,采用作物秸秆还田、扩种冬季绿肥等措施,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利用肥塘泥、堆沤肥料;施用商品有机肥料。

(2)实施耕地保护工程:根据不同区域的耕地地力水平,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平整土地等建设,改善耕作条件;精培农用土壤,精准调控水、肥,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土层浅薄的耕地要采取深耕、客土的办法加厚土层;砂质土壤保水保肥差,掺泥客土改造;黏性土壤,通气性差,宜掺砂改良。同时,地下水位高的要深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过酸的土壤要增施石灰,提高土壤酸碱度。

(4)科学施用化肥:近年来,土地耕作被机械化所代替,农村畜饲养量减少,农家肥数量减少。作物施肥应坚持以农家肥料为主,化肥为补的原则,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合理施肥,平衡施肥。

(5)用养结合培肥土壤:农作物复种指数过高,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在生产上应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复种指数,采用水稻(玉米)+绿肥,水稻(玉米)+冬闲的耕作方式,使耕地得到休闲,以利于恢复土壤肥力。

4.4做好耕地资源生态评估,合理划定重点与限制区域

当前,耕地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必须做好耕地生态评估工作,如:客土源(糖泥、垃圾等)质量安全评估;灌溉及饮用水源质量检测与评估;整理前、后土壤周边环境评价。此外,实际土地开发整体中,应综合区域气候、地形、经济等诸多因素,科学划定宜地开发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将开垦难度小、开垦后耕地不退化、生态宜恢复的地块作为后备耕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切实保证耕地利用价值;同时,在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融入生态景观规划等工作,将生态景观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耕地质量就是一大突出问题。对此,现阶段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增强水土保持意识、落实耕地资源质量调查,并积极采取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相关生态评估与景观规划工作,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军,钟莉娜.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04):88-97.

[2]蒲杰.补充耕地质量平衡制度运行效果考察及革新路径探析[J].河北法学,2017,35(02):126-135.

[3]严庆良,明乐乐,韩璐,徐保根,顾明哲.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6,37(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