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浅谈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

严淑珍

西宁市水务局

摘要: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有利于恢复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是明确生态修复要求,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修复,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要求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作;生态修复;要求;策略


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具有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增强土地储水保水能力、减少河道堵塞的发生频率、降低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作用。


一、水土保持工作生态修复的概述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运用农、林、牧、水利等综合策略,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增加地面植被、防止土壤侵蚀。

生态修复是指借助生态系统本身的调控和再生能力,运用生态学基础知识,结合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法,辅以施工建设的技术策略,使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的效果。
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要求

1、要求经济可行。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还要遵循经济可行性原则,即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投入的资金比例,同时还要对水土保持修复手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各地的具体条件来采用严格的封禁或是将封禁与利用有效结合,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要求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降雨量、水土流失程度和森林的覆盖率、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这些因素间接地导致了生态修复的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够把某一地方的成功先例推而广之,效仿性的学习,而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生态修复的技术。

3、要求以生态学为主导。在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于生态学理论,并依照生态学的规律及原则来对处理,进一步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解,全面对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进行掌握,了解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和对抗关系,以便于依靠自然之力来实现对生态的有效恢复。

4、要求流域整体修复。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进行应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流域作为单位,从整体上保持生态修复的布局,即以流域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5、要求合理配置人工辅助。水土保持工作生态修复采用的人工辅助策略主要有:划定生态修复区域范围、建立管理保护制度和方法、设置护栏和标志、在生态修复区域内提倡使用沼气池等类似的清洁能源、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还草)等,减少人为破坏,为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提供必要的封闭环境,加快其恢复速度。

6、要求工程和非工程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将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策略与工程和非工程策略结合使用,对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与坡面水系工程、果林建设工程等工程策略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水土治理工作的质量。同时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过程中,还离不开政策保障和公众支持。因此在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并进一步完善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以此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确保修复策略落实到位。即在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还要与相应的非工程策略有效配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水土修复效果。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策略

1、耕地生态修复。为了防止耕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种层土壤污染,需要采取以下生态修复策略:(1)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生态肥料的应用,提高土地有机物的含量;(2)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增加生物方法预防和整治植物病虫害,减少土壤污染;(3)应地制宜粮豆轮种。

2、林地生态修复策略。林地生态修复要求在禁止放牧、植树种草的基础上,预防和减少火灾、鼠害等可能导致边坡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增加植被的多样性的同时,要注意植株的密度,在长期水土流失的区域,土壤营养匮乏,过度植树往往会导致林下层植物的生长受阻。减少人类林地生态系统破坏性活动的干扰,增强对林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保护林下枯枝落叶层,提高林地土壤的原生态肥力。

3、矿山生态修复。基于矿山开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物成分被完全破坏,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而通过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添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繁殖的植株,可以对这一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4、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基础依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必须以自然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自然界的演替规律和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并将其全面运用,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使其处于一个尽量自然的状态。另外,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健康状态,必须根据各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并依据其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植被条件选定生态修复策略。

5、河湖生态修复。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我国部分河湖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退化河湖进一步受到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加之长时间难以达到良好的休养,最终导致河湖生态系统的失调,河道水质变差,甚至部分区域出现黑臭现象。因此,应该减少人类对河道的负面干扰、增加河湖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在河湖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河湖水面点缀浮水植物、两岸种植挺水植物,增加河湖的景观效果,拦截沿岸面源污染;引入本土鱼、虾、贝类,与水体微生物共同构成完备的生态系统。

6、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是指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涵养水源、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原料。但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减少比其他生态系统快,以湿地为栖息的生物物种数量也会随之减少,这些变化会对水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湿地生态修复:(1)对原有湿地进行适度人为干扰,建立人工湿地;(2)通过盐水、淡水及污水净化技术为湿地补充淡水资源,减少湿地水源污染;(3)建立良好的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4)重视动植物之间的平衡关系。

7、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污染性企业停止运营,但遗留在土地中的污染物却持续残留于土壤中,需要上很长时间才能被自然代谢分解,威胁着民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加快残留污染物的分解,可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处理污染土壤: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将污染物运输到地上茎叶部分,通过对植物地上部分的收割,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例如,国内筛选出的重金属富集植株有:蜈蚣草、龙葵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即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并与当地植被恢复特点有效结合,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从而实现对水土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关先立.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的探讨[J].水能经济,2017(01)

[2]张志强.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珠江水运,2019(17)

[3]范利杰, 宋晓晓.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措施[J].水电水利,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