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析法对新闻学的应用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阶级分析法对新闻学的应用及意义

刘鑫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 415000

摘要:"阶级关系----这是一件根本和主要的事情,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阶级理论发展而来的阶级分析要求人们坚持和利用物质主义的历史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把握历史进程和规律,以便深刻理解历史变化的性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到新中国的建国,再到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所有主要原则立场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精神。为了审视中国现代信息产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总结党报历史的教训离不开党的历史。因此,课堂分析对研究中国近期新闻史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了解《红皮书》的发展主题,有助于我们在了解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丰富《红皮书》的当代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阶级分析法;新闻专业主义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中国。如果以改革开放开启为节点,当代中国可以分为“前当代中国”和“后当代中国”。与此相应,当代中国新闻学可分为“前当代中国新闻学”和“后当代中国新闻学”。可以说,“当代中国新闻学开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曲折演进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面勃兴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特色就在于它始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也就从根本上理解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实质。

一、新闻的建设性

从狭隘的角度来看,建设性的新闻作为积极参与解决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做法,强调新闻报道不仅要客观和现实,而且要旨在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广义上讲,建设性信息是一种以这种信息实践为基础的信息哲学,其目标是抽象和概括的。虽然新的建设性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但它的思想和思想实际上是中国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和创立者,在推出新莱茵河时明确表示要在人民心目中成为人民的声音,要让工人直接参与新闻工作。列宁还说,"报纸不仅是集体传播者和集体鼓动员者,而且也是集体组织者"。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在媒体上强调党的原则,以及记者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例如寻求真相、大众传播信息、积极宣传、控制舆论、传播积极能量和利用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体行业模式正在被打破和重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是理论的基石。党和人民原则的统一,使媒体能够积极加快深化融合的发展,不断提高公信力,抓住新媒体的舆论立场,推进主题。媒体将继续寻求创新,同时尊重传播信息的固有规则。各种形式和平台----通信形式、缺乏深度内容和复盖面不足,而专业内容的制作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时代背景,满足公众需求,继续创新内容,提高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在保持高质量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丰富媒体,扩大舆论的地位,扩大传播效果。这还要求新闻机制不断创新,从制作过程转向全面改造记者,以确保新闻活动的有效发展。

三、阶级分析法对新闻学的应用分析

  1. 在新闻观念系统内部,处理好不同性质、不同类型新闻观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极为丰富复杂的新兴媒介环境中,确实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观念,或者说,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新闻观。“马新观”与其他新闻观是共在的,必须与其他新闻观如专业新闻观、商业新闻观以及一些暂且还难以准确命名的新闻观(如精英新闻观、平民新闻观、民粹新闻观、民主新闻观等),展开交流、对话、博弈、斗争。“马新观”在现实中确立自身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需要证明自身真理性、合理性的

  1. 强化新闻伦理与新闻的建设性

信息伦理与信息实践齐头并进。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血液。在消除专业报道和企业家报道之间的技术障碍的同时,人人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使人们对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道德产生疑问。下面是一个报道冠状动脉肺炎新爆发的例子。2020年初,一场新的冠状动脉肺炎突然爆发,提高了人们对传播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20年2月27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疫情预防控制特别新闻发布会上,中南山学者表示:“如果能在去年12月初甚至1月初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然而在疫情爆发之初,疫情的发现和传播主要是由媒体主导和报道的——武汉地方媒体本身也没有发言权,很少报道基本上是规定的行动,而且是建设性的和有限的。

  1. 实务为本:“融合新闻学”课程与实践作品的评价创新

学以致用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导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实践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高校要努力将学生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兼备的实践性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新闻传播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新闻传播教育不可将课堂囿于象牙塔中,要注重在具体业务实操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

  1. 重新认识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经营和管理

新媒体、移动传播改变了新闻事业的传者、媒介、受传者乃至新闻教育和研究,改变了新闻传媒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产业的产品、机构、市场、行为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不仅带来媒体融合,甚至还带来行业融合。新闻业的经营和管理也要相应改变,例如要由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发展到内容、技术、平台、运营并重,要根据新的管理目标和原则、现状和问题,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制定,重构传媒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给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体融合创造条件,还要正确处理新媒体传播权利和责任问题,新媒体中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问题,新的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

(五)新闻业务中采编模块的优化

新时代针对采编工作进行优化,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与受众需求,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采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站或是互动平台,其盈利方式大多由流量来决定。因此采编工作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针对读者个性化需求来开展采编工作,使新闻报道更贴近观众。信息化时代,受众阅读的信息数量大但深度不够,新闻内容大多浮于表面,缺乏对新闻的深度研究。因此,采编工作应重视凸显新闻本身价值,利用用户浏览记录,了解用户的阅读兴趣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推送。在保证新闻量的同时,重视新闻的价值,充分对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使新闻背景得到补充,新闻内容得到丰富,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保障,赋予新闻立体与动态的价值。

结束语

中国新闻事业是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没有阶级分析法这把钥匙指引我们客观地看待中国新闻史,就很难做到拨开迷雾、正视历史。这也鼓励着我们在此基础上拓展新闻史研究视角和新路径,以避免研究视角单一,创新不足。

参考文献

[1]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9-14.

[2]凯伦·麦金泰尔,林晓平.建设性新闻:概念的界定与实验[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42-45.

[3]常志刚,高丽华.智媒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再反思[J].青年记者,2019(36):84-86.

[4]曹爱民.中国新闻界与德国科隆万国报纸博览会[J].新闻论坛,2019(06):77-80.

[5]窦玉英,张璠.新闻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对接[J].中国报业,2019(2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