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思考

泥立建

博兴县博物馆 山东 滨州 256500

摘要:博兴县博物馆于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设七个展室,馆藏文物3000余件。本文的研究结合博兴县博物馆文物展出情况,探讨了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展示的目的,通过展出之前、展出过程中的全方位环境因素控制,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运用科学的手段提升文物保护能力建设。

关键字: 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


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在文物陈列与保护过程中应实现可逆、预防及可变时。总结分析传统的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现阶段最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是预防性措施,预防性措施对于文物的影响最小,能够最大程度的延长文物的寿命。在本文的探究过程中,以文物的陈列和保护为出发点,论述博物馆文物展出过程中如何实现修复与展览的结合,实现向社会公众传达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达到文物陈列的传播与教育目的。

1、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展示的目的

文物是博物馆传递历史信息、传播历史文化的媒介,也是历史的见证,是扎根于中华文明中的不朽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说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不可再生”的这一独特性质要求文物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认知,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采取保护与修复,尽可能地延长文物寿命,实现历史文化,社会关系,情感认同的传递和延续。

2、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探究

2.1 在陈列与展示之前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陈列应包含教育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等诸多特性,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向社会大众输出文化传统内涵。这就要求以大量的真实文物作为展品,为公众营造一个设身处地的展览环境。博物馆的布展人员应在开展之前深入研究每一件文物的陈列环境,并在陈列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展览与文物保护的统一。

以博兴县博物馆的一次典型的文物陈列为例,该次陈列文物种类包括陶器、瓷器、佛教遗物、石刻、石器、金属器、玉器、文房四宝、印章、古籍字画、钱币、骨角器等,材质复杂。既有青铜器等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的金属类文物,也有泥塑、壁画等对于湿度要求较高的文物,同时还包含古人类样本和食品样本等对光辐射控制要求较高的文物。由于文物的材质不同,对于陈列环境的要求也相差较大,多种材质的文物在同一个陈列柜或空间内展示,对于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该次布展的文物有的在展厅中保存,有的在库房中随时进行替换;有的处于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也有的处于展示过程,无论处于何种过程都要求文物始终处于安全健康的状态。

在文物陈列中保护人员及策展人员应深入分析展柜、小环境等微环境,以及整个展厅的大环境,在多种条件下实现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要素的控制。这其中控制的要点,包括温度,湿度,人流密度和光辐射强度等,对上述要素进行有效的监测,管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避免文物在陈列过程中遭到损害。

2.2 加强文物展出过程中的环境控制

(1)湿度影响分析

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材质的文物对保存条件中的空气湿度有的具体要求,通常情况下湿度控制不力对文物造成损害,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高湿环境下的化学反应及物理膨胀形变,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下的生物破坏。

对纸制品文物来说,适宜的空气湿度保存环境应在50%~65%之间,湿度过大容易引发纸张中的纤维素快速水解,湿度过小又会导致纸张水分过快流失加速纤维硬化。青铜或泥塑造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正常情况下,超过42%的空气湿度会导致青铜文物腐蚀生锈。玻璃制品在湿度超过40%后会产生文物玻璃病。过于潮湿的环境下,金属文物容易锈蚀,木质类文物可能膨胀,丝织品中的植物染料可能褪色。壁画和石刻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可能引发可溶盐迁移导致的剥落和开裂。

(2)温度影响分析

温度升高会引起化学反应速度的加快,与此同时,温度还可对材质的物理性能发生影响。温度与湿度对于文物的影响是相关联的,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复合作用。不同材质的文物应避免放置于同一布展空间,对于脆弱且珍贵的文物,建议设置独立的展柜。最后,部分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变化速率也较为敏感,应避免展柜空间内频繁的温湿度变化。通常使用的方式是在展柜内放置吸附的材料,对湿度、温度的变化起到缓冲的作用。

(3)光辐射影响分析

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光也可能引发文物的化学反应,例如使得纸张老化变色,布料失去光泽。通常情况下,由光引发的文物变化是不可逆的。在博物馆布展过程中,通常使用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对文物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紫外线,应使用特殊处理的玻璃,滤掉有害的紫外光线。对于室内照明和展柜照明的光源,不仅应与整体的布展理念相结合,还应充分探究光辐射的累积强度对于脆弱材质文物的影响。

(4)空气污染对于文物的影响

在博物馆和陈列空间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装修残留和人力活动,如玻璃、陶瓷、木材等含有的甲醛,以及羊毛、橡胶等含有的有机硫化物,都会对文物产生不利影响。如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超标,可能形成亚硝酸盐和硝酸,对毛织物和植物染料造成损害。部分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产生臭氧,损伤生物标本,纺织品,油画等文物,还可加速金属材质的老化。

空气污染对于展出文物的损害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纸张书籍,古人类标本等,应引起布展人员的充分重视,在文物展出之前,结合室内空气的采样与分析得出污染物质浓度,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及浓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运用科学手段提升文物展示与保护的方式

文物的展示与保存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应不断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与能力,全方位的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展示过程中的文物保护。首先,在温度、湿度控制领域,应根据文物的不同年代及材质,分类整理进行单独存放,按照行业规范及国家标准要求,保证展馆内的恒温、恒湿状态,避免温度和湿度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借助于中央空调实现博物馆整体大环境的温湿度调节,另一方面,可在展柜内设置化学调节剂,实现对于微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其次,在灯光的控制方面,应尽量使用冷光光源,避免灯光直接照射。应尽可能的使用隔绝紫外线的玻璃,避免紫外线对文物产生破坏。最后,加强展柜的密封性,防止灰尘,微生物等进入展柜对文物的影响。

对于大型青铜器或年代非常久远的珍贵文物,如不方便进行远程的移动和展示,可借助于3D打印,增强现实技术等方式进行远程的展出,避免移动和布展过程中对文物的损害。

2.4 提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提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提升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贯彻,分析不同类型文物的特征,探究现阶段常用的文物保护方式,以及文物保护、展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可以突破现有的博物馆人员编制模式,按照提高效率、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岗位的分类。明确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定岗定编;适当合并冗余的岗位,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导致文物在展出过程中发生损害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环境因素和文物本身两大类,环境因素又可分为空气污染,光污染,温湿度等。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应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协调小环境、大环境及展柜内的微环境,加强文物展示过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杨晶,刘娜.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以枣庄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7):152-154.

[2]关懿.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2):115-117.

[3]林敏.浅析博物馆陈列中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24-225.

姓名:泥立建(1977.0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博兴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