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合作区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的适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前海合作区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的适应性研究

黄丹芮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

摘要: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快速、准时、安全的优势,又具备地面常规公交机动灵活、成本造价低、实施容易的特点。但目前国家层面尚无针对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政策、标准,市、区层面对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的诉求存在冲突。因此,需紧密结合片区城市、交通发展诉求,在前期研究阶段论证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适应性。本文提出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适应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以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为例,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前海片区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的适应性进行研判,作为小运量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区适应性分析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小运量;轨道交通;适应性;城市中心区


0 引言

根据国内城市轨道建设经验与习惯,轨道交通按照运能等级划分一般可分为大运量(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大于3万人)、中运量(高峰小时客运能力1万至3万人)、小运量(高峰小时客运能力低于1万人)三种。目前,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标准、投融资模式、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运营维护等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此外,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投资造价远高于常规公交,轨道、车站一旦建成拆除难度大,且拆除过程中政府部门、设计单位遭受的社会舆论压力极大,例如珠海有轨电车的拆除。为保证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需要在前期研究阶段研判系统发展的适应性。

  1. 研究背景

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地铁、轻轨等大运量轨道交通主要提供中长距离跨区出行服务,常规公交受路况、舒适度限制,服务水平和品质不高。随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多样化,居民交通出行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出行需求多元化、绿色化、高品质发展趋势下,亟需提供满足社区生活、商业、商务2至5公里内短距离出行为主的高质量公交服务。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规划定位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是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片区城市规划开发建筑体量大,未来高强度、高品质出行需求对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交通需求分析,前海合作区城市轨道网络密度高、但轨道建设滞后城市发展,近期片区城市高品质出行需求旺盛,为支撑、促进前海合作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与产业发展,建立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势在必行。

  1. 研究思路

基于前海合作区城市特征,总结国内外相似区域发展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经验教训,结合片区城市交通特征、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点等,识别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前海合作区的应用场景,通过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明确适宜发展的小运量轨道交通制式,从功能和运能分析发展小运量轨道系统的必要性,最后得到研判结论。

  1. 适应性研究内容

1)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点

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常见制式包括有轨电车、智轨、云巴等,主要承担以下四种功能:1)作为大运量城市轨道的补充和延伸;2)在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可提供短距离出行的公交服务;3)作为大型机场的配套旅客捷运线,实现不同航站楼之间的旅客便捷出行需求;4)可作为旅游观光、园区(景区)配套的轨道线路。

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用多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对空间适应能力较强,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性较好,且线路道岔系统简单,可以满足灵活运营的线路。在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市场化应用方面,有轨电车在国内外市场均成熟,云巴和智轨仍处于产品推广、实践探索阶段。

表 1 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参数

技术指标

有轨电车

智轨

云巴

车辆

车辆尺寸(m)

44*2.65*3.42

31.64*2.65*3.4

7.0*2. 4*3.4

定员(6人/㎡)

450

307

70

高峰小时运量(万人/h)

0.5-1

0.5-1

0.3-1

编组形式(节)

3-7

3

2-4

最高速度

70

70

80

旅行速度

18-25

18-25

25-40

线路

最小曲线半径(m)

50
困难20

50
困难15

30
困难15

最大纵坡(‰)

50困难60

50
困难100

80
困难120

常用敷设方式

地面

地面

常用高架

常用线路长度(km)

8-15

未知

10左右

站间距(km)

0.5-1

0.6-0.8

0.5-1

车站及区间

区间占地(m)

8

7.5

0.8

车站占地(m)

12.5

11

1.2

技术成熟度

应用里程(km)

>6000

投资建设运营

综合造价(亿元/km)

0.7-1.5

0.65

1

施工工期(年)

2-3

1

1

审批

审批机构

地方发改委

地方发改委

地方发改委

2)案例分析

基于前海合作区发展目标、城市定位,以迈阿密CBD区和香港岛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迈阿密CBD区和香港岛城市特征、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点、与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关系等,总结得到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1)可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补充,服务于地铁无法覆盖的城市核心区域;2)通过构建复合轨道客运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公共交通系统,解决高密度建成区大量交通出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3)前海城市特征分析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城市发展定位高、开发强度大,但整个片区城市空间尺度较小,对城市建筑、景观要求高,不宜采取高架形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前海合作区交通相关规划,未来片区道路交通将采取“窄路密网”小街区模式,支路占比高且片区内主、次干道已基本规划有大运量轨道线路,具有专有路权的小运量轨道交通线路敷设通道有限。

结合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远期前海合作区规划城市轨道网络密度高、轨道站点覆盖率高,但相关线路均为纳入深圳市四期建设规划(含调整),片区城市轨道总体建设进程较慢。

4)应用场景识别

基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点和前海合作区城市、交通特征,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提出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前海合作区的两类应用场景。

1)场景一: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补充线。近期城市轨道未建时,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加密线,承担前海内跨组团联系功能;远期城市轨道建成后,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接驳线,承担前海片区内部接驳功能。基于该场景下,前海内应采用空间适应性强、对城市交通影响小、景观友好型、工程投资小的小运量轨道交通。

2)场景二:作为公共交通品质提升线。以提升公共交通品质为目标,承担前海重要建筑(国博馆、会议中心、金融中心等)之间的联系功能。基于该场景下,前海应采用舒适性强、运行效率高、景观友好型的小运量轨道交通制式。

5)结论与建议

基于识别的两类应用场景,结合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点和前海城市交通特征,从空间适应能力、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对建筑景观的影响、建设经济性、近期建设可能性、运行效率、舒适性、功能匹配性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不同制式进行分析。

基于以上从解决交通问题角度而言,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运量可替代性强,在景观要求高、轨网密度大、道路红线窄的前海合作区范围内,不适宜发展带实体轨道系统的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为提升前海合作区公共交通出行品质,加强大运量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覆盖,建议采用智轨等无实体轨道的小运量新型交通系统。


  1. 总结与展望

从建设审批上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前处于收紧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程逐渐放缓,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机场、大型产业园区配套工程,国内在小运量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系统建设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国家现有政策和产品研发水平等,小运量轨道交通对多元化应用场景的适应性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考虑未来城市、交通发展不确定性较大,建议以前瞻性角度、科学合理预留未来发展新型小运量轨道交通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