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综合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俞贵玲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 244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临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综合急救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常规方案护理(对照组,n=37)与加强综合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n=38)康复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视综合急救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促进康复进程,提高护理质量,保障临床安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急救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心血管疾病领域,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且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病理类型,由冠状动脉血供中断或急剧减少,心肌供血持续不足而坏死导致。临床以低血压、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特征表现,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救治过程中,重视全面、整体的综合急救护理干预的实施,对获取理想预后意义显著1]。本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均与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42-80岁,平均(65.3±2.1)岁。梗死部位:心内膜下3例,前壁16例,右室4例,高侧壁6例,下壁9例。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4-82岁,平均(65.5±2.2)岁。梗死部位:心内膜下4例,前壁14例,右室3例,高侧壁7例,下壁9例。两组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排除心脏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认知、语言表达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所收治病例应用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即将患者于监护病房妥善安置,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呈通畅状态,以防出现误吸的情况;将氧流量设置为6-8L/min,行中等流量给氧操作,以促心肌缺血状况改善;加强密切的心电监护,以适时掌握病情;行静脉通道建立,以保证可及时输血、输液,确保血容量充足;采用血标本,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观察组,本次重视整体、全面综合急救护理干预模式的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优化接诊流程 急救车将患者接至医院后,直接送入抢救室,对患者胸痛部位、程度、性质及呼吸、意识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积极询问发病时间、用药情况、诱发因素、家庭史,以快速对病情做出判断。有效开通绿色通道,可采取先抢救,后办理挂号等程序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为及时救治赢取时机。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做出初步评估,通知内科、超声科医生至急救室协助会诊,通过各科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对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予以制定。

1.2.2 优化抢救模式 抢救工作通过独特且科学的“四定”模式实施,即定位、定人、定时、定岗,具体分析为:定人是指专设一名辅助护士和一名抢救室护士负责完成辅助抢救工作,护理人员不随意更换;定岗是指对岗位具体的工作予以分别设定,如辅助护士负责对患者病情、病程做密切观察,处理交接手续、完善记录单填写,积极开展患者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干预;抢救室护士则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协助医生问诊,在治疗方案制定中积极参与,做好接待工作等;定时是指,确保给氧与生命体征监护工作在5min内完成,确保静脉通道建立与心电图检查工作在10min内完成;确保心脏彩超在20min内完成,确保术前准备工作在30min内完成,并参与救治。定位是指为方便拿取,急救物品需于相应位置放置,遵循定位制度,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2]

1.2.3 心理护理干预 因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为突然发病,加之胸骨后伴有持久、剧烈疼痛症状,患者悲观、恐惧等负性情绪较为严重。需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对其倾诉耐心倾听,以正确掌握心理特征,个性化制定疏导方案。如因缺乏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而过分担心治疗预后者,可积极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医院急救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预期目标、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以增强患者认知,从根本上降低对疾病的恐惧,提高遵医依从。也可介绍同类型经急诊救治病情获得理想康复的案例,以起到榜样作用,增强患者诊疗信心,促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3-4]

1.2.4 认知行为干预 (1)饮食指导:纠正患者错误饮食习惯,依据病情,可在病发后4-12h采取流质饮食,以防范出现胃扩张征象,后随症状减轻,可调整为半流质饮食,并坚持少量多餐原则。同时,注意增多具丰富纤维食物的摄入,鼓励多饮水,以防范便秘,降低用力排便诱导病情加重风险。(2)体位及皮肤干预:病发第1周内,需向患者告知应保持卧床休息,特别是12h时,应绝对卧床。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休眠充足。需协助做好患者定时翻身护理工作,反复有效指导,使其掌握下肢踝泵运动动作技巧,加强练习,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形成风险。病情一经控制,即需向患者强调早离床活动的重要性,以促进机体康复,降低并发症率。(3)镇痛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引发的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是主要影响患者情绪和康复进程的因素,需先对患者耐受疼痛的情况掌握,个体化予以疏导。如疼痛较轻尚可耐受者,可教会其放松疗法、注意力转移疗法,通过有效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发挥缓解疼痛的作用。疼痛较严重无法耐受者,可取镇痛药遵医应用。(4)病情监测:对呼吸、心率频次等严密监测,依据心律失常图形特征,对病情变化情况做出有效判断,以增强心电监护效果及质量。同时,控制仪器报警音量,以免打扰到患者休息,最大程度维持病情稳定

5-6]

1.2.5 家庭和社会干预 取得家属配合,对患者家庭情况、社会背景进行掌握,针对家庭困难者,动用社会力量,予以有效帮扶,帮助患者解决经济方面的顾虑,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康复信心,在各医诊疗活动中主动参与。

1.2.7延续性护理干预 为患者设置个人档案,在出院后定期做好电话随访工作,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纠正不当生活行为。使患者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在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可定期到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疼痛、恐惧、心悸、胃肠不适、胸闷等生理、心理不良症状控制时间;(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疾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两项指标均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总分≧80分者,为满意和知晓。(3)对比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便秘、压疮形成等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即心理、生理症状控制时间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率、并发症率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症状控制时间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恐惧、心悸、胃肠不适等生理、心理不良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控制时间对比 (x±s,min)

组别

疼痛

心悸

胸闷

胃肠不适

恐惧

观察组(n=38)

38.2±4.3*

15.2±3.5*

12.4±2.3*

10.2±1.1*

51.5±7.1*

对照组(n=37)

72.1±8.7

28.5±4.7

24.0±2.5

16.1±2.0

69.3±7.5

注:*P<0.05。

2.2 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知识知晓率经统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对比 [n(%)]

组别

满意度

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n=38)

37(97.4)*

36(94.7)*

对照组(n=37)

30(81.1)

29(78.4)

注:*P<0.05。

2.3 并发症率 观察组仅便秘、压疮各1例,并发症率为5.3%;对照组静脉血栓2例,便秘5例,压疮形成3例,并发症率为27.0%,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有效高病死率,重视综合急救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控制病情,促进康复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引入综合急救护理干预模式,首先,通过优化接诊流程及抢救模式,可为患者赢取最佳的治疗时机,提高急救效率;行心理护理,可增强遵医依从;行行为干预,可改善患者自我照护成效;行家庭社会干预及延续性护理,可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对康复进程加以促进。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视综合急救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促进康复进程,提高护理质量,保障临床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亚佳,范雪华,江溶,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8-720.

[2] 秦丽梅.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551-2552.

[3] 于少英.护理干预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250-251.

[4] 陈汉霞,冯叶绿.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173-175.

[5] 赵蓉.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273.

[6] 张凤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