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究

申晓东 王荣竞 申琳 邓声熔

昭通市中医医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探究。 方法: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实验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在治疗有效率对比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在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中,对照组长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在治疗满意度比较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结论: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西药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该治疗方法可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面部神经麻痹;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满意度

面部神经麻痹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神经疾病,该病是因茎乳孔内的组织产生水肿,对面部神经产生压迫,进而导致炎症反应发生。该病可导致前额纹、鼻唇沟消失以及口鼻歪斜等症状[1]。在我国中医学中指出,面部神经麻痹属于面瘫以及中风范畴,导致疾病发生的常见因素为气血不足、风寒侵袭造成的经络郁滞。为此,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探究。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43.78±4.21)岁。实验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44.76±5.43)岁。上述2组基础资料经计算分析后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

    1.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使用肌注维生素B1溶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23;规格:0.05mg),每次0.05mg,每天使用1次;加用地巴唑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2532;规格:5mg),每次口服10mg,每天服用3次;加用强的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3869;规格:5mg),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3次。加用维生素B1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2398;规格:10mg),每次服用0.05mg,每天服用3次。加用呋喃硫胺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3179;规格:25mg),每次服用20mg,每天服用3次。患者治疗半个月。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取穴:主穴(风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内关穴、合谷穴);配穴(阳白穴、地仓穴、翳风穴、下关穴、颊车穴)。依照患者的症状予以循症加减:对于人中沟歪斜者加选水沟穴;对于味觉丧失者加选廉泉穴;对于无法皱眉者加选攒竹穴;对于恶风寒者加选大椎穴;对目赤者加选晴明穴。除去睛明穴,其它穴位均采取0.35mm的毫针,行提插捻转手法进行针刺,待患者产生酸麻胀感即刻,留针30分钟;撤针后,于合谷穴以及地仓穴位置贴敷姜片,将艾柱点燃,若患者不能耐受,将姜片取下,待灼热感消失后,再次贴敷姜片,上次步骤重复多次,患者局部皮肤潮红、温热后予以终止,每天进行1次。患者治疗半个月。

1.3 疗效标准

比较分析2组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满意度。(1)治疗有效率:疗效标准分为3级,分别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均已消失;有效为治疗后相关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治疗后相关症状无任何改善。(2)症状消失时间:观察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症状:急性水肿消失时间、口眼歪斜消失时间。(3)治疗满意度:治疗满意度应用自制满意调查表予以统计,满意标准分为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数据输入到SPSS25.0软件中予以分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6168f0be9a7e0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表示,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在治疗有效率对比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详见表1。

1 治疗有效率[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

41

22(53.66%)

17(41.63%)

2(4.88%)

95.12%(39/41)

对照组

41

18(43.90%)

13(31.71%)

10(24.39%)

75.61%(31/41)

χ2

-

0.781

0.841

6.247

6.247

P

-

0.377

0.359

0.012

0.012

2.2症状消失时间

在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中,对照组长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详见表2。

2 症状消失时间6168f0be9a7e0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急性水肿消失时间(天)

口眼歪斜消失时间(天)

实验组

41

7.65±1.46

9.76±2.65

对照组

41

16.32±1.76

16.78±3.21

t

-

21.447

9.540

P

-

0.001

0.001

2.3治疗满意度

在治疗满意度对比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详见表3。

3 治疗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疗满意度(%)

实验组

41

24(58.546%)

16(39.02%)

1(2.44%)

97.56%(40/41)

对照组

41

21(51.22%)

11(26.83%)

9(21.95%)

75.61%(32/41)

χ2

-

0.443

1.381

7.289

6.247

P

-

0..506

0.240

0.012

0.007


  1. 讨论

在我国中医学中指出,卫外不固、风寒侵袭导致气血阻滞、经络失养是,进而引起面部神经麻痹[2]。其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对血液流通性予以促进。在针灸治疗中,选地仓穴、风池穴、合谷穴以及阳白穴,同时辨证选穴,并结合生姜片贴敷,能够对患者的面部气血予以改善,同时可起到扶正祛瘀、通络气血,进而对患者的相关症状予以改善[3]

本次研究在治疗有效率对比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在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中,对照组长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在治疗满意度比较中,对照组低于实验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综上所述,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西药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该治疗方法可在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秀华. 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体会[J]. 健康养生, 2020, 032(004):225-226.

[2] 赵燕燕.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应用及疗效探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9, 014(001):121.

[3] 李军, 焦琳, 肖源诣. 针灸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药, 2019, 050(0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