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延续性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研究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3

有效性延续性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研究现状分析

李淑勇 1 张霞 2∆

1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神经康复科 重庆万州 404000 2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 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该模式与其他护理措施不同,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后仍能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持续性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快速康复,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再住院率也能显著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延续性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护理体系尚未完善,故临床上当以建立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为主,有助于控制护理质量,确保护理体系更具系统性、规范性及个体化,且能够满足我国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基于此,本文旨在综述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中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有效性;连续性护理;脑卒中;研究现状;临床分析

脑卒中属于多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本病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死率较高,这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1],脑卒中病死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依然是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患者出院后护理措施不专业,康复指导不到位,使得部分患者的致残率居高不下,患者存在感觉、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新型护理方法,该护理模式能将临床护理延伸至患者所在的社区及家中,使患者不在医院就能获得较好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降低脑卒中致残率,也能快速促进患者康复。

1 延续性护理概述及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某科研组织首次提出了延续性护理这一概念,在之后的20多年来,该模式深入发展,多数临床研究证实,延续性护理能有效对多种疾病的预后起到改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而且成本较低,安全又有效。2001年,有学者研究并构建了延续性护理概念模型,该学者指出,延续性护理以患者为中心[2],整个护理过程协调到位、顺利,延续性护理概念模型分为6个维度,即信息、跨机构、团队之间的延续,此外还包括灵活性延续、纵向延续、关系或个人延续。美国老年学会在2003年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即在行动设计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在各种照护场所或同一场所受到水平不一的延续性照护。21世纪以来,香港学者黄金月指出,延续性护理需完善,在完善的护理模式下应存在全面性、协同性、延续性与协作性,这一理论使得该护理模式的实施变得更为科学、系统。目前,在我国,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也取得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延续性护理是新时期下诞生的新型护理模式[3],该模式可从医院延续至家庭,包括医院出院康复方案、转诊方案的制定,患者回归家庭后延续性随访与延续性指导。也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的康复效果起到显著地改善作用,患者的护理配合度显著提高,大部分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复发的风险,有效提高医院床位转化率[4],减少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目前该模式在临床上护理中应用广泛,价值较高,安全可靠。

2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方式

2.1 随访——电话

延续性护理科学、合理,是现代护理的翘楚,电话随访是该护理模式的一种形式,护士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能切实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很多患者也青睐于这种随访方式,选择电话随访的患者高达86.03%[5],以这种形式开展延续性护理,能帮助医务工作者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健康指导[6],监督患者,使患者能够自我约束,帮助患者实现快速康复,降低复发率,进一步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之作用。

2.2 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护理人员对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一般通过网络平台,如护士可取得患者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账号,借助建立微信群、qq群、开设网络论坛等形式[7],鼓励患者积极参加远程协助健康宣教,实施健康管理,有效提高患者的参与率。借助远程咨询服务和网络健康教育可充分节约医护人员、患者的时间,这些方便的通信工具使患者更易于接受。有研究显示,微信健康教育应用于延续性护理中,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不仅可减少干预人力资源的负担,也能降低干预成本。但也有研究显示[8],信息通信技术对老年患者来说没有效果,网上与之交流存在困难,可能原因在于老年患者对网络工具缺乏认识和了解,一些老年患者无法使用智能手机[9]

2.3 护理服务中心

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是为患者提供后续护理服务的平台,其主要核心成员有医务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及社区专业人员,各成员务必密切合作,制定患者的干预与康复等计划。该中心要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11],充分了解疾病知识、患者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药、饮食等健康指导工作。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对患者康复的连续性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自我管理能力。借助全方位的护理指导有助于确保护理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研究显示

[11],目前我国已有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使患者逐渐恢复身体机能,回到正常生活中去。

3 脑卒中延续性护理评价指标

护理效果评价的金标准为质量评价,质量评价不仅是制定护理质量评价量表的依据,其也是护理影响效果的客观反映。在延续性护理中,有很多可用于护理评价的指标,这些指标如下:①生活质量: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是护理评价的重点,临床上一般采用生活质量指数(QLI)来评价脑卒中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12];②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也是护理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可评价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数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③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运动障碍,故需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3]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④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NISS)可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⑤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及汉密顿抑郁评价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14]

4 延续性护理在我国存在的不足之处与解决对策

在我国,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完整的护理体系亦尚未形成,研究机构比较分散,各种社区资源尚未利用充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对脑卒中的恢复需求日益增加,延续性护理已然成为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加强不同机构的多学科合作,打造团队,共同服务于患者。 社区护理存在较大的短板,其职能尚不明确,专业人员缺乏,这使得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护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加强人才队伍减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是当务之急[15]。首先,社区应积极引进高年资、高学历的护理人才,不断壮大延续性护理队伍,提高延续性护理人员的待遇。其次,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强化职业素养,掌握心理学知识、康复体位、运动方法和营养方面等知识,掌握居家护理技能,完善各级管理机制,使得延续性护理更符合质量标准,方便管理。最后,完善延续性护理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要将患者家属也纳入评价范围内,探索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护理评价量表,有助于控制延续性护理质量。

5 展望

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我国要将实现全民健康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上,要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让人民享受到公平、系统性、连续性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医疗健康服务,这也是延续性护理的重要特征。未来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出院患者、重症患者、脑卒中患者等,其还应对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实施护理服务,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次数,降低疾病复发率,使医疗负担有效减轻,正常做到家庭、社区、医院的无缝连接,这需要临床工作者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健芸. 有效性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 25(6):1067-1070.

[2] 江贞贞, 章永强. 基于多达理念的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15):2069-2072.

[3] 祝小丹、张莉、陈书人、王妙婷. "互联网+"延续护理平台在出院后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20,19(8):70-77.

[4] 林海红, 胡剑华.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干预效果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 17(3):515-517.

[5] 张洁, 邢凤梅, 吕婕,等.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5):652-656.

[6] 张洁, 邢凤梅, 吕婕,等.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5):652-655.

[7] 胡昌盛, 许星莹, 张彩霞,等.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11):5-8.

[8] 苏畅, 王进菊, 孙法强,等.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10):1280-1283.

[9] 高俊英, 黄婷婷, 刘畅,等. 基于奥马哈系统建立的延续护理模式对首次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9, 40(8):146-149.

[10] 李萌、盖海云、陈红. 云随访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 2020, 49(17):178-183.

[11] 贾琴艳, 龚桂平, 屠厚冕,等. 围术期精细化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支架成形术患者的效果探讨[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49(3):108-111.

[12] 吴杨.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26(1):125-126.

[13] 唐娟, 崔金虹, 尚芳芳,等.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的早期护理干预[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46(4):168-171.

[14] 陈可, 武彩花, 王莉,等.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中医优化康复护理干预作用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5):104-107.

[15] 李惠, 郎桂艳, 王晓宇,等. 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 西部医学, 2020, 32(2):295-299.

第一作者简介:李淑勇(1978-9),女,大专,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张霞(1979-9),女,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