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丁惠萍 吴淑芳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753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进展,推动临床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的是除了表皮、毛发、甲床之外,真菌直接侵犯人类体内的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黏膜所致使的感染。这几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现象与日俱增,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与21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等免疫性缺陷的患者数量愈来愈多,以及一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称:在患者接受心肺移植、肝移植、这类手术后,感染深部真菌的人几率要更大。实际上,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较为严重疾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并且一旦发生感染,整体的预后性较差、死亡率非常高。


关键词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实际进展

引言:

现如今,应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少,并且这其中很多的药物只是能够起到抑制感染的作用,并没有过高的治疗率,所以说整个治疗的周期疗程比较长久,一般需要好几周,甚至需要好几个月。事实上,真菌细胞与人身体内的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长期以来的持久用药会导致宿主有很强烈的毒性。当下,在临床层面对一般患者中,真菌寄生殖状况的全身应用抗真菌感染药物的现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也比较容易通过药物引起某些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会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冲击危害。与此同时,还会直接致使耐药菌株的增加,真菌感染治疗起来的困难度也会提升,除此之外还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造成诸多资源的浪费。

一、多烯类抗真菌感染药物

(一)两性霉素B、酯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准上世的,至今为止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两性霉素B这类药物基本上对真菌有一定的活菌性,对多数浓度都有着一定的抑菌浓度。在临床治疗上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比较明确,耐药菌株事实上还是比较少见的。两性霉素B这种药物的作用就是使得药物与敏感真菌细胞膜方面的进一步结合,致使真菌细胞内部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外泄,真菌出现死亡的现象。两性霉素药物的半衰期基本上达到了24小时的周期,并且只需要一天服用一次药物即可。但是这类药物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必须使用静脉给药,组织穿透力也比较弱,药物没有办法通过脑脊液屏障直接进入脑脊液,整体的毒性也比较大,会引发诸多的不良反应。

酯类制剂在人的身体内主要分布在皮组织比较丰富的器官,比如说:肝脏、脾脏等,肺组织中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说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药物引发的肾毒性,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发热等一些症状,优化、改善患者的耐热性,最大程度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

(二)脂质体制霉菌素

脂质体制霉菌素是一种注射剂,在如今临床层面的研究中,脂质体制霉菌素是与制霉菌素相同的,多一些诸如隐形球、曲霉属都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一部分两性霉素B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患者在使用了脂质体制霉菌素这类药物后,其耐受性相对来说比较好,就算是部分发热的患者,也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哪种程度的不良反应,其程度都要比两性霉素的反应要弱一点。肝功能失常、脾脏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二、氟胞嘧啶药物

氟胞嘧啶这类药物的主要是对部分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光滑念菌属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氟胞嘧啶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体内核酸的形成,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同样也具有一定的联合性,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制剂,也能够通过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当然氟胞嘧啶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抗真菌谱比较狭小,能够引发诸多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口服的话,可能会引发比较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不良反应。除此之外,还比较容易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在使用的过程,可以联合两性霉素B联合起来使用。

三、砒咯类抗真菌药物

这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差,临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效果也比较差,会引发诸多的不良反应,现如今这类药物也仅仅只是作为局部的药物来使用,主要用于一些皮肤黏膜类的念珠属感染。比如说:酮康唑这类药物,因为其具有比较明显的肝毒性,所以全身用药状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一)伊曲康唑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药物的疗效相对来说比较差,近几年来研究出了伊曲康唑口服液,相对来说口服液比胶囊的吸收度更好,更快,血浓度也比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是不适用于注射这类药物的,但还是可以直接口服的。

(二)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应用阶段,本世纪初期研制的伏立康唑具有比较强的抗真菌作用,伊曲康唑耐药株、氟康唑、隐球菌、曲菌属、等等部分菌株都有比较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于某些真菌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从本身的作用来说,是要优于氟康唑,而且这类药物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内的曲霉也有很好的效能。但是换言之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年珠菌等这些珠菌的作用相对来说要稍微差点。三唑类的药物基本上都可以口服使用,伏立康唑除了口服之外,还有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之后的吸收效果相对来说也比较迅速,伏立康唑体内分布的代谢实际上是与遗传有关系,根据相关报道显示,一百个亚洲人中至少有十五个人都是低代谢。在口服了伏立康唑之后,生物利用度达到了96%,蛋白结合率也达到了58%,在人体内的分布相对来说要比较广泛,并且药物的组织内浓度要远远高于血浓度。实际上,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是比较适用于侵袭性的曲霉病所致使的感染性患者。口服药物之后,会出现如下的不良反应:视力出现模糊、惧光、色觉异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衰弱患者,不宜使用伏立康唑的注射剂,两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White MH, Anaissie EJ, Kusne S, et al. Amphotericin B colloidal dispersion vs amphotericin B as therapy for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Clin Inf Dis,1997,24:63564.

[2]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27:1138-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