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构建与实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小学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构建与实现研究

黄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 213177

摘要:为让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有所全面正确认知,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茁壮成长,需要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的构建。特别在劳动教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关注度,学生劳动机会较少,使其出现劳动意识模糊等问题。为此,学校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的优势,通过开展校园文化、生活实践等活动形式,将劳动教育意识培养,转变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意志培养;机制建设;策略

前言:

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当中,通过亲身经历了解劳动过程,从中获得真实的劳动感受。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单一的知识传授已不再是小学教育工作重心,多维度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趋势。在此过程中,学校倘若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应及时构建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将劳动融入其精神生活与集体生活之中,将热爱劳动植入学生内心,增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劳动素养有所提升。

  1. 小学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践行中存在问题

当前,大部分家长将关注度全部投放到应试教育当中,即使是假期或课余时间也会把送到各种“补习班”,增加其学习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劳动。甚至有部分家长将学生学习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总是告诉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需要做。这种教育方式无法让学生通过自身劳动,从中获得满足感,长此以往,就会将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导致很多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模糊。虽说我国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仍旧有部分学校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日常授课上。即使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也是走走过场,如在学校操场捡垃圾等,并未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缺少具体的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因此,该教育活动在很多学校就无法得到有效地落实,在教化效果上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由于部分家长及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没有正确认知,始终秉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不良思想,甚至把劳动作为反面教材,如,有些家长常说:“你若是不好好学习,就很难有出头之日,只能干一些出苦力的活。”等类似的话。将自身狭隘的劳动思想作为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座右铭,这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劳动的积极性,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与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育人”理念背道而驰。

  1. 小学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建设策略

  1. 借助校园文化,以物育人

新时代衍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青年。学校作为我国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应担负起学生劳动教育的重任。校园文化能够润泽学生的心灵,充实其精神世界,更能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校园中的一花一草都蕴含着师生的努力与期望,并留下每一位师生的轨迹。因此,学校可根据植绿、护绿、写绿等主题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对劳动有所正确认知,在劳动中感受自我,传承及弘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校在开展“植绿”专题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的绿植区进行植树活动,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种下每一颗树苗,由各组成员日常轮流看护,并记录下树苗的成长过程,使其懂得什么是责任,以此借助校园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正确思想与价值观。

  1. 借助学科资源,以课育人

由于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这也给学校的劳动教育带来了更大的资源开发空间。教师可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或是家长的帮助设计一款劳动实践手册,每周都可以手册内容为主进行劳动学习。例如,教师可依照手册内容教会学生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并在校园的绿植活动或植树节中灵活应用。如,“学生们带来很多花土,高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带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同为校园的绿色植物培土、浇水、除草等,然后按照劳动课所学习的种植方法,再种植一些新的不同植被……”该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劳动来增添自身的学识,在劳动中学会协作,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巧,以此增进其劳动意识及劳动能力。此外,劳动教育也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其懂得劳动随处可见。如,上完美术课,教师要求大家把自己的画笔收好,整理好自己的桌面,桌椅要摆放整齐。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却时刻体现着劳动教育意识,做一件事情并不难,倘若学生学会持之以恒,这对学生自觉劳动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帮助。

  1. 借助生活实践,拓展劳动技能

生活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拓展各项技能的有效路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内心实际需求及各种发展规律为基准,开展具有特色的劳动技能活动。如低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服务性劳动为主,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清洁个人卫生、扫地、整理书包)等。中高年级学生则要在劳动难度上有所加大,(植物种植、废物利用、班务整理)等,还可增设一些社会性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及探究性劳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劳动,让其发豆芽,再用豆芽做一道菜。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如何发豆芽,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豆芽的发制方法,先对豆芽的浸泡方法有所了解,在预估发芽率及豆芽形成的重要因素等,然后再继续寻求豆芽都适合做那些菜……通过该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深入探究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更是将整个过程做了详细记录,并加以总结。活动看似简单,却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点燃其对劳动的热情,使学生为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努力乐此不疲。该活动也可以说是脑力与体力相融合的劳动形式,进而实现了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1. 三位一体,协同共育

整合社会中的各类优质资源,开展全方位共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劳动教育是否能无效实施落实,主要取决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否则,学校教育则会受到极大阻碍。学校作为育人的主导者,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成一致的育人目的,以此开启共育模式。为使共育模式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应帮助家长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跳脱出来,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意识的重视,让其在家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弥补学生在校园劳动活动中的不足,形成有力的互补。教师也应对家长的优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定期邀请劳动技能较强的家长为学生授课,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类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不断获取劳动为自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及快乐。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敬老院送温暖活动等。由此可见,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携手合作,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这样的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才算完整,进而使劳动教育更具高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学校要对构建劳动教育意识培养机制有所重视,该机制能够使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变得更为广泛,促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劳动产生的魅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享受自身的劳动成果,懂得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来不断增进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晓明.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吉林教育,2021(Z4):100-101.

[2]何蓉玲.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探析[J].读写算,2021(21):115-116.

[3]朱兰花.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困境与路径[J].家长,2021(21):177-178.

[4]郑丹.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27):4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