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道德与法治教育 培养合格公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抓好道德与法治教育 培养合格公民

陈香华

唐山市丰润区迎宾路小学 064000

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正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国民素质却令人堪忧。尤其在前些年,我们中国公民道德素养问题被曝光的也是非常多的。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游客继泰国榴莲事件后又发生了泰国抢虾。在国内,接二连三发生好几起乘客因汽车停靠点问题与司机发生争执事件,导致乘客恐慌甚至造成生命伤亡。

在我们身边,一些怪象也让人担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共享单车被破坏的现象。前段时间,我亲眼目睹了一群高中学生,在公交车上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甚至口吐脏字开玩笑,言语粗俗程度令人汗颜。家长带着孩子穿行绿化带,闯红灯,等等。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反思我们的德育,存在许多弊端——

(一)思想上不重视,造成德育缺失。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课程表,我们的课每周2-3节,低年级3节、中年级2节、高年级3节。我们的学科占了每周十分之一的时间,公民素质为什么没有提高呢?我们的德育为什么没有收到我们理想的效果呢?就是重视不够!再看各个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其他就是同时担任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是经常遭遇被挤占的学科,因为语文数学考试啊,要成绩啊,道德与法治(原来叫品德与社会)学科从来不考试,道德与法治课甚至比不上音体美,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待见,家长更是没有想到她有多重要。就这样,学生生活中德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出现了前面谈到的各种怪象。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是脱节的。

现实中,经常发现学校德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两张皮。道德与法治上自己的课,学校德育活动搞自己的活动,校本课程也是单打独斗。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下课了德育结束了。老师反映,课堂上孩子们的道德认知显得挺明白,一下课,一走出校门就变样了;学校里,许多德育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虽然定了德育计划,但经常是上级布置了什么检查就要搞什么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德育活动没有经常性、系统性、持续性。

有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活动方案,也曾轰轰烈烈开展了许多活动,当然对学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殊不知,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其实就是我们教材上的内容,学校举行活动,我们的课本闲放着,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显然做得是很不够的。公民素质亟待提高,学校德育亟待加强!

整合课程,在生活德育中养成良好素质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近几年尤为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起来,我们要明确课程的基本性质,德育和法治教育并重,利用我们所教学科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铸魂育人!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陪伴孩子们的小学六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之上的学科。课程标准中,“生活”一词频繁出现。就是让我们注意把握好生活这一基本点,我们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造生活中的德育课堂,在生活中进行德育,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素质。

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我们广泛开发了校本课程:读书课程、德育课程、研学旅行等。

读书课程

我们本着“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上,让孩子们在图书馆中学习”的理念坚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以文化人的教育,学校图书馆、学生教室、校园各处的图书角、阅读机、读书吧都是孩子们读书的好地方。利用阅读课和朗读群组织学生读书分享。充分利用课堂及图书馆资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深入研究阅读与促进学生成长的关系。将阅读课纳入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每周一节阅读课每两周一节阅览课,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进行读后的交流分享。就在这样静静的阅读生活中,在书香的浸润中,孩子们渐渐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更加知礼懂理,养成了高雅情操。

德育课程

从学校教育的范围看,学校生活没有真空,所有生活都与道德相关。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并设计了专门的校本德育教材——《我是小学生》《我是最美小公民》《我是民族的希望》,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弄清“我是谁”,“我该怎样做”。三本书贯穿了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过程。这套校本教材陪伴孩子们自踏进校门的一刻起,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

高德胜教授在他的一本书《生活德育论》里讲:生活德育不但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德育。每一个中国的孩子,如果没有特殊申请,都是中国公民。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家里是家庭成员,在社区是居民,在商场是顾客,在旅游景点是游客……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却都是中国公民的身份。可以通过情境体验、讨论交流多种方式,教育他们无论身居何处,都要牢记自己的中国公民,要讲文明,守规则。

为了让孩子们多感知,多体验,把这些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分别展示在教学楼南北主楼四个楼层,此文化的教育主题为“责任教育及人生规划教育”。力求通过南北4个楼层的文化布置,分不同阶段(一层适合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二层适合中年级社会公德教育,三四层适合高年级公民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警示着我们的孩子们要懂得感恩、懂得责任、懂得担当,要知道“我是谁”,清楚“我该做什么”,进而认真思考“我该怎么做”。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人。

研学旅行课程

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设置了研学旅行课程。我们组织五六年级近两千多名学生走出校园,开始了快乐的研学之旅。通过科技研学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与机器人互动交流。不仅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感受到了科技的有趣和神奇,萌生了创新的梦想和激情,更树立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创造新型机器人,为人类服务。

实践证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发展,道德发展,恰当地选择校本课程资源,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的学科教学坚持以生活为准绳,敞开课堂的大门,打通生活的渠道,与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做到理从生活中来,行归生活中去,坚持教学、学习、生活三合一,我们的教学就会做到在生活中铸魂育人,就会实现公民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从现在开始,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始,从国家的未来开始,抓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女神的模样——改革开放40年40位三八红旗手》,2018年8月华师大出版社出版;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生活德育论》,高德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