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住区对开放式住区空间模式的借鉴与思考——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村小区为例

/ 2

传统住区对开放式住区空间模式的借鉴与思考——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村小区为例

高燕妮 王崇旭 马重骏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710021

摘要: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本文对重庆传统住区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对开放式住区的借鉴意义和问题解析,积极探索开放式住区合理的空间模式。

关键词:开放式住区,空间模式,人民村

1.引言

人民村住宅区位于人民大礼堂北侧,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等市级文化建筑毗邻。以人民路、人民支路为界,现状主要为居住用地, 大部分曾是各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的公房或单位住宅。建筑顺势分台而设,整个建筑群掩映在绿树丛林当中,层层跌落,具有典型的山地住区风貌特征。[1]

2.人民村社区空间模式的特点

2.1分台式布局

人民村整体所处地形是一个坡,为了建设成居住用地,建筑顺应地形,采用山地住区常用的建设手法:起台。通过对地形的整治,将人民村分为三台,在每一个台上分别建设居民楼,结合高差形成分台式布局。从立面上看形成了高低不同的落差,立面效果良好。这种典型的分台式布局是山地城市独特的名片。

2.2街巷院的空间布局

人民村是七八十年代建起来的建筑房屋大多是 7--10 层的砖混结构。总体结构采用条形与工字型相结合的方式。[3]其中南北向的主要步道是“街”,东西向到住宅的小道即为“巷”,局部围合的建筑空间可以形成“院”的形态。虽然并不是完全按照街巷院布局的但还是可以看出传统的空间布局形态。

2.3功能复合,生活气息浓厚

人民村小区保留了重庆传统的生活模式,居住区中也植入了诸多日常生活必备的功能,比如餐饮、休闲、娱乐等。人们在居民楼的一层设置商业便于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宜人尺度的开敞空间形成了良好的休闲场所。商业和休闲空间的植入使得小区的活力指数上升,小区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同时还能满足人日常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2.4外围停车,小区步行

人民村小区内部车辆无法通行,全小区都采用步行的模式。四个东西向梯坎作为居住区的主要步行通道,横向的小路连接到每一栋住户楼中。停车问题直接在外围沿城市道路解决。在小区中步行无形中减缓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机会。

2.5半公共半私密式住区

人民村并未建设小区门禁设施,小区内的道路可供公共使用,是串联人民之路和人民路的主要人行步道。商贩可随时进入小区兜售商品。这大大增加了小区的活力。这就造成了人民村的半开放性。人们一般只会在小区主要南北向步行道上穿越小区,而不会去走东西向进入每栋楼的道路。东西向道路和宅前空间是半私密的空间。而小区每栋楼自己有门禁系统,楼内则就完全是居民的私密空间了。

3.重庆传统住区对开放式小区空间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借鉴

空间塑造:传统住区的开发模式能够形成更为致密的城市肌理,沿街底商形成连续的界面,起到限定街道空间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住宅山墙一侧的沿街立面;底层商铺一般规模较小,其橱窗、雨蓬、入口等变化丰富,具有较为亲切的尺度。可以认为,传统住区模式对于城市街道空间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城市功能:重庆湿热的气候使市民养成夜生活的习惯,麻将馆、茶馆、火锅店等商铺营业时间一般较长,增强了街道的安全感和繁华感;空间上功能的复合使城市在24小时中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

城市交通:重庆的传统住区区中纯粹步行的模式存在其借鉴意义。通过交通型步行道和生活型步行道将整个小区串联起来。车行交通全部在住区外部解决,停车也在外围。当然这种方式存在其局限性。后期在进行赘述。

公共空间:重庆传统住区主要步道“街”以及两边的“坝坝”空间就是公共空间,而“巷、院”空间就属于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从“坝坝”空间的尺度来看,传统住区的开放空间尺度普遍较小,分散点较多,但人群集中较多,活力旺盛。对开放式住区的公共空间来说,从尺度上具有借鉴意义。合理适宜的尺度是权衡一个开敞空间是否有较强活力的标准。

3.2问题解析

虽然不可否认传统住区对开放式小区的空间模式存在借鉴意义,但是它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亟待解决。传统住区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而逐渐走向衰落。

配套设施方面:传统住区在零售、餐饮等商业设施的配套方面固然有其过人之处,但在教育设施和管理设施的配套方面是缺失的。这一点在开放式住区的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避免。开放式住区在一个中学的服务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可交由一个开发商同时开发。但必须限定开发商同时开发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时由于是一个开发商开发的地段,物业管理方面也可统一建设实施。

居住环境方面:高密度的路网会带来更多的交通干扰,交通噪音污染影响较大,小区级核心绿化仍然需要开辟一片独立的用地去布置。传统住区在居住环境方面与居住小区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城市交通方面:对于规模较大的开放式住区而言,纯粹步行的可实施度是很低的。住区中没有车行路网也具有很多弊端。停车、消防、商铺货物运送、日常通勤时间变长等问题反而为居民徒增很多新烦恼。

4开放式住区的合理空间模式探索

4.1理想空间模式总结

4.1.1道路结构——高度车行、局部步行

对于开放式住区的道路结构而言;为满足小街区的模式,高密度格网状的车行路会更加满足需求。[4]而从传统社区的活力来看,增加局部的步行路对小区活力营造和邻里关系塑造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理想的开放式住区路网应该是高密度格网状车行+局部步行的模式。

4.1.2居住空间——半公共、半私密模式

从整体看,开放式住区整体从属于居住功能,再往下细分,整个居住中又可以区分为居住及配套服务两部分。开放式住区的开放性就体现在配套开放上。从传统住区可以看出营造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必要性。将空间从私密和公共程度上去划分可有效解决权属问题。

4.1.3开敞空间——核心突出、散点分布

摒弃现在的封闭式小区核心景观职能服务小区内居民的做法。将小区的核心景观外放,形成社区公园或广场供公众使用。这样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使它们的活力提高。确保开放式住区中有核心景观服务于整个住区。同时在每个组团附近仍可布置一些街头游园和绿地就近服务于每一个组团的居民。将开敞空间分级设置,确保空间的开放性的同时满足居民使用的便捷性。

4.1.4城市功能——外围复合、内部单一

开放式小区通过高密度的格网式道路将居住区划分为若干个组团,每一个组团都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式小区。组团内部功能单一。只有居住功能,组团外部沿车行道路布置底层商业、学校、医院、会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外围的功能是复合的、多样的。

4.2小结

将开放式住区的空间模式分成四部分去剖析,其完整性和全面性还有待思考。笔者期望通过对开放式住区合理空间模式的总结可以引发对开放式住区后期发展的深入思考,让人们的住所变得更加舒适、合理并协调出一个多方满意的开放式住区的雏形。

5.结语

论文着重探讨传统住区对开放式住区的空间模式的借鉴与思考,主要从对重庆传统住区空间模式的分析并总结了传统空间模式在空间开放上的可借鉴优势及不足之处最后得出开放式住区合理空间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纹,杜川,徐华伟. 活力营造视角下的重庆市渝中区典型地段城市更新[J].重庆建筑2012(4):07-09.

[2] 李军,何炼. 住区的封闭与开放—解读“中央花园”与“风华天城”住宅小区[J].新建筑,2007((1):93-96.

[3] 胡纹,吕晓田. 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以人民村片区为例[D].2011

[4] 黄煜. 构建开放式住宅小区的新模式[J].建筑知识 2016:19-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