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谌河琴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Maitland手法联合中药熏蒸局部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为75%,两组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和SS-QOL评分较对照组上升,VA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改善上肢功能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针刺;体外冲击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S,Shoulder hand syndrome)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有关。表现为肩痛、手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为剧烈)、皮温上升,手肿消退后手部肌肉逐渐萎缩,严重者可出现挛缩畸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我科在引进体外冲击波之前,此类患者通常采取Maitland手法联合中药熏蒸局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痉挛较重时,局部手法治疗疗效有限,且患者手法治疗时常因肩部剧烈疼痛,无法耐受。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满意,患者肩痛缓解明显,偏瘫侧上肢功能改善,治疗方法患者接受度高,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5月~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3.15±6.76)岁,病程20d~120d,平均病程(48.24±9.21)d;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4.29±10.06)岁,病程25d~110d,平均病程(49.22±10.20)d。

1. 2 治疗方法

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依据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Maitland手法联合中药熏蒸局部治疗,每天治疗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即4周。治疗组以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针刺选取极泉(患侧)、尺泽 (患侧)、肩髃(患侧)、合谷(患侧)、上八邪(患侧),阿是穴(患侧),针刺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即4周;体外冲击波具体操作:患者采用正确的卧位或坐位姿势,使肩部充分暴露,通过肩部体格检查,对痛点进行标记,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将治疗头紧贴患者痛处,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避开血管和重要神经),调整冲击波的频率,治疗压力1~1.5bar,频率8-10Hz(需结合患者的耐受度),探头15mm,治疗冲击 2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即4周。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观察

①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式前后患者上肢功能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S-QOL)评分及关节疼痛(VA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22.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

12(60%)

6(30%)

2(10%)

18(90%)

对照组

20

6(30%)

8(40%)

5(25%)

15(75%)

χ2



8.16


4.06

p



<0.05


<0.05

2.2两组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VAS评分比较

表2两组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及VA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Fugl-Meyer评分

SS-QOL评分

VAS评分

治疗组

治疗前

22.20±6.28

119.53±28.34

6.86±1.67

治疗后

57.34±7.29*△

187.39±27.6*△

2.42±1.24*△

对照组

治疗前

23.34±6.66

118.43±26.57

6.89±1.62

治疗后

48.69±7.25*

162.39±25.42*

3.58±1.33*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病程最长可达一年,疼痛症状贯穿整个疾病发展的始终。目前SHS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SHS发病机制与脑卒中后脑部动脉血管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侧体交感神经兴奋增高,进而出现血管痉挛、肩关节局部的损伤等有关[1]。SHS的治疗目前方法有:局部理疗如蜡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也有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主要是非甾体类药物,但药物治疗仅仅起到了消炎止痛的作用,对疾病本身无明显治疗效果,上肢功能障碍改善差,且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对患者消化道损伤较大[2]

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SHS,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经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不仅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关节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均起到显著疗效[3]。针刺治疗是传统中国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脑卒中在中医称之为中风,中医理论的病机主要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者血溢脉外。针刺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临床各种功能障碍。针刺对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治疗是世界公认的,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疗效确切,本研究以“近治作用”及“循经脉取穴”为原则主要选取局部腧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取患侧上肢主要腧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且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可使血液粘度下降,从而使血液流速加快,有利于病变部位的脑组织血液供应,有效建立侧枝循环,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恢复和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促进其恢复[4]。体外冲击波能缓解疼痛可能与以下生物学效应有关:①组织损伤修复重建作用;②组织粘连松解作用;③扩张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④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⑤高密度组织裂解作用;⑥炎症及感染控制作用。

综上所述,我科在运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改善关节肿胀情况,患者创伤小,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韶阳,李万瑶,刘悦,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运动功能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5(5):1126-1129.

[2]汪军,崔晓,倪欢欢,等.浮刺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4(4):294-298.

[3]王江山,何明伟,倪家骧.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08):788-791.

[4]林卉,马铁明.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2,37(01):77-8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