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 1

院感防控——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余红燕

成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52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过程中,需要指导不同的人群科学、合理的选择使用口罩,避免新冠肺炎的流行和蔓延。我国在《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中,建议在新冠状肺炎病毒感染期间,要选择适合的口罩类型,避免过度防护,能够按照防疫工作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予以指导。那么,在院感防控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呢,以下,做出简要分析。

一、按照防护风险予以口罩的使用

第一,高风险暴露人员。对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房、确诊或者疑似病例的病房等所有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临床医生、护士、清洁工以及尸体处理人员。还有疫区内相关医疗机构中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还有进行病例确诊、疑似病例等实施流行病学调查的医生等。建议该类人员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在对感染的患者进行急救或者进行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期间,需要增加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等。如果医用防护口罩出现短缺现象,可以选择使用N95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者选择使用过滤器呼吸器搭配防颗粒物的滤棉等,以保证发挥良好的防护效果。

第二,对于较高风险暴露人员,主要是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人员和疫情防控环境中的生物样本检测人员等。口罩的选择可以为等级N95或者KN95标准以上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第三,中等风险暴露人员。该类主要是普通门诊、病房内工作的人员。人员密集接触地区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医院、车站、餐厅、超市等比较密闭场所的人员。还有工作在与疫情有关的行政管理单位,例如:警察、保安、快递等人员以及居家隔离和共同生活的人员等。该类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第四,较低风险暴露人员。该类型主要是超市、各个商场、交通等人员密集地区的民众。室内环境、医疗机构的患者以及集中的学习区域和活动等人员,,可以佩戴一次性的医用口罩。

第五,对于低风险地区的暴露人员。主要是居家的散民。进行户外的活动人员,特别是一些空旷地区的学生、儿童等以及通风比较良好的工作人员。如果是居家以及在人员密集度角度的区域可以不佩戴口罩。但是,也可以佩戴非医用口罩,特别是棉纱、活性炭或者海绵等口罩,也将发挥一定的防护作用,能有效减少飞沫、咳嗽、喷嚏等传播,具体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选择。

二、口罩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新冠肺炎病毒在流行期间,在能够有效保证公众健康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效增加口罩的使用时间和次数。

(一)口罩更换

对于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都是具备一定的使用期限。口罩需要专人专用,不同人员之间不能进行交叉使用。处于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当工作结束后、中途进餐或者入厕脱下防护装置后需要更换口罩。如果口罩被一些污染物污染,例如血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其他体液等。需要及时更换。对于较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在诊断疑似患者后也要及时更换口罩。对于其他类型的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以反复、多次的使用。但是,还需要注意到,在佩戴口罩之前需要按照标准洗手,在佩戴的时候也要避免接触到口罩的内侧。当发现口罩存在变形、损坏、有异味的情况下也要及时更换。

(二)口罩的保存、清洗和消毒

如果口罩还需要再次使用,需要将其挂在干燥、通风区域,也可以将其挂在比较清洁和透气的纸袋中。期间,口罩要单独保存,不能出现接触,还需要做好口罩的标识工作。对于医用标准口罩是不能对其清洗的,也不能利用消毒液消毒以及使用加热的方法消毒等。对于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在实际清洗过程中,需要按照说明书合理操作。如果是棉纱口罩是可以清洗和消毒的,而其他的非医用口罩则按照说明书内容有效操作。

三、口罩防护的正确佩戴方法

如果是一次性的医用口罩,在连续佩戴4个小时后需要更换,当发现存在污染情况也要及时更换。对于N95医用防护口罩,需要按照使用人员处于的环境状态进行更换。比如:当长期处于人员密集区域的时候,要在4-6个小时以后更换。当发现防颗粒物的口罩存在破损情况下,且发现呼吸阻力明显增加也要马上更换。在对医用口罩进行佩戴过程中,需要鼻夹侧向上,深度色的一面向外,上下的褶皱要拉开,保证口罩能够将口、鼻子以及下颌覆盖上。接着,双手指尖要沿着口罩鼻夹中间到两边的顺序对鼻梁的金属条逐渐向内按压,保证能紧贴鼻梁。最后对口罩进行整体调整,保证口罩的周边都能与整个面部贴合。

基于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口罩,在实际使用期间都存在一定限制,所以要对其定期更换。当发现口罩被污染或者弄脏、弄湿后,其整体的防护力不断降低,都需要及时对其更换。对于已经废弃的口罩,需要将其折叠成条形后,将口罩绑扎好进行消毒,再将其放置到指定垃圾桶中完成回收,以避免病毒的传播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