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教育之劳动教育政策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新时代高中教育之劳动教育政策刍议

张颖

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 邮编 :065000

摘要:本文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主,对新时代高中生的劳动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论文主要分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关注现实问题-思考时代要求-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可行策略-实施结果评价。


一、关注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高中生本身的特点。

1.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基本的劳动意识,但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肯劳动。

2.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基本的劳动能力,但一部分学生劳动能力弱化。不会劳动、自理力差。

3.在学校的状态。一部分学生觉得劳动累、脏,占用学习时间,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4.在家里的状态。一些学生迷恋网络,依赖电子。手机不离手,电脑时时有,抖音刷不停,网络梗流行。

5.在社会的状态。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劳动现象偶有发生。

  1. 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好,脸上就有光,认为孩子劳动会耽误学习时间。另外,有的家长本身也不能以身作则。

  1. 思考时代要求

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会上习主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议强调:“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其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其中一个战略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2]

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习主席多次谈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劳动对自己人生成长所具有的意义,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干过,而且抢着干,从不偷懒。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段劳动经历,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培育了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劳动成人,实干兴邦。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三、分析问题原因

(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智能化、网络化。

(二)独生子女的问题。当下,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近2亿,也就是一个孩子的背后是六位长辈,这种“六对一”的亲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根本不用孩子动手做任何事情,所以,有的孩子可能连最基本的刷碗,扫地都不会,到了学校里,缺乏劳动技能,从零开始。

(三)社会、家长关注点。

“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了,取得一定进展,但总的看各地区成效不够平衡。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关注成绩和考学,不太关注孩子动手能力,劳动实践,认为这些只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四)学校办学方向。一些学校教育同样如此,升学率为第一位,劳动时间、劳动教育、劳动锻炼均为赤字。学校场地、师资、课程资源不足。

(五)家庭教育方向。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溺爱,以致于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意志力薄弱,懒惰。有些父母也是,比如80后,自己对劳动的意识和要求不高,未能起好“言传身教”的作用。联想到以前的父辈,勤恳劳作,辛勤付出,俭朴节约,言传身教中教育着子女,子女感恩着父母,继承着父母的美好品德和生活习惯生活着,学习着。

四、提出可行策略

(一)研究制定《学校劳动教育指导规划》。

制定规划,提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记录在网上学生成长档案里,科学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二)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课程育人,把劳动教育课程固定化,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不光要有学生的教育课程,还可以在家长会时开设父母劳动课堂,亲子劳动课堂,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强化劳动意识,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把劳动教育课移到田间地头,锄地、拔草、培植、浇水等等,让生命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阳光、雨露、大地、星辰,一切的一切,净化心灵,孕育德行。

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为生产劳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维度、多形式,这不仅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形式与方式,也彰显了劳动与育人的关系内涵。由此看来,从“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对教育的价值”两个维度,对劳动教育(包括专门性的劳动教育以及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教育)做更多、更深入的注解,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便是一种更现实、更高效的思路。由于注重劳动内涵的凸显,试图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人普通的学科教学与活动中,我们暂且称其为“劳一育”结合。[4]

(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社会这一大熔炉中锤炼,在社会中学习、思考、实践、创造。

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即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全员参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过程培养,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协同。[5]

五、实施结果评价。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意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学校为班级制定标准,班级为学生制定标准,学生有规定可依,让学生意识到凡事都要有规则,凡事都要先有规则,凡事都要遵守规则,针对学生劳动的行为做好有效评价。

(二)“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劳动评价主体既要有老师、家长,更要突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6]

结语:切实做好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职业教育一体化,”[7]让中华青少年眼中有光,手中有力,心中有方向,肩上有责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616e27be94fe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