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民族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民族文化

周元春 李娟

(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266071)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并分析了经典诵读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结合经典诵读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其校本课程研发的思路与过程以及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总结出几条启示供给其他中学借鉴。

关键词:诵读;民族文化;国学经典

引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诵读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去除浮躁,宁静致远。师生在经典诵读中启迪智慧,在经典诵读中传承往圣绝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是一种以国学经典为文本,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修养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提升对经典国学的热爱,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诵读经典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1. 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1. 经典概念认识不清

老师对经典概念的认识不清晰,使得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诵读内容不加筛选,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造成学生诵读压力大,难以进行长时间的诵读,同时也会磨灭学生对经典国学的热爱,不利于长久培养学生对经典国学的认知。

    1. 诵读的形式单一

经典诵读在中学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多数是以朗读的方式进行,首先并不否认此种形式的诵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教学来看,长期以如此单一的形式进行诵读,容易造成学生对诵读的厌倦,从而造成经典诵读效果不佳的问题。部分学校要求凡是经典都要背诵,还有的学校过于关注解析诵读内容而忽视了诵读本身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这两个结果都会导致学生对国学兴趣的丧失。

    1. 教师的国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经典诵读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经典诵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造成经典诵读教学质量低,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严重后果。

  1. 实际案例对经典诵读的启发

经典诵读不仅能启迪师生的智慧,还能传承往圣绝学。青岛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发并实际应用到学生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以下将对此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以及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对于其他中学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有借鉴意义。

  1.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发过程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研发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和课程总结阶段。

研发准备阶段做出总体研究方案,每个年级做出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式,依据学生目前对经典诵读兴趣和学习现状,确定实施方案。老师们分头搜集材料,分年级组织汇总编写,尝试开设相应的诵读课程。每个学期以校本课程展示课的形式呈现,激发师生研究经典,传承经典的兴趣。

课程实施阶段又分为初步试探阶段、课程深入探究阶段和课程反思完善阶段。初步试探阶段三个年级依据各年级学段特点,设置不同的诵读课程,形成序列,结合相应的诵读内容进行上课,由三个年级语文集备组进行汇总,统一反馈,共同商讨策略。课程深入探究阶段依据上一阶段汇总的问题,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探索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课程反思完善阶段对前期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梳理:不充分的地方,增加数据采集的样本,进一步充实;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讨论确定更加合理的方式。

课程总结阶段总结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开展课程研讨,提炼好的做法。

  1. 经典诵读实际应用取得成果

经典诵读课程研发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在科研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学校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活动。比如疫情当下,在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日子里,老师们会带领学生在空中课堂,通过诵读诗词来缅怀先烈。第二,创造性地开设朗诵课,建立各种形式的朗诵社团,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学生参与体验和学习实践的途径。第三,同学们在经典美文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家国情怀。第四,在次过程中呈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课例、优秀论文。

  1. 经典诵读实际应用给其他中学的启发

  1. 学校大力支持

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应加大在经典诵读方面的支持力度,魏老师和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物质上的保障。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支持经典诵读推行,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科学素养、人文底蕴”的国际化人才。

  1. 师资的保障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向上,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研究热情的语文教师团队,老师们认同“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经典诵读在学校中顺利推行的保障。

  1. 教学模式改进

课程必须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位:要把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贯穿课程始终,在诵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在学科中渗透经典:由学科老师承担经典诵读课程,结合经典诵读的内容,在诵读中渗透经典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品味作品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应做到师生共读:

老师和学生齐读同诵,教师声情并茂诵读,对学生进行诵读品读指导,在朗朗的读书中,感受国学的精神魅力,陶冶情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品析经典诗词的内蕴,期末举办诵读比赛,在艺术节和学校大型活动中进行经典诵读展示。

  1. 落实追踪课程评价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所有评价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结语:

国学博大精深,在诵读经典中,在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老师应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民族文化浸染熏陶下,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栋梁,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亚萍.在民族文化教育中渗透国学诵读[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91-93.

  2. 余蜀蓉.诵读国学经典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4-15.

  3. 万雪梅.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民族文化——浅谈幼儿园“国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4(02):195.

  4. 郜翠霞.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4):112.